探索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補償
建立產銷區省際橫向補償機制,是遵循“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也是先富帶后富、幫后富發展思路的具體實踐,能夠進一步縮小產銷區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產銷區共同富裕。
今年我國糧食產量雖再創新高,但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經濟發展差距的問題仍較突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都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這是我國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重要舉措,將與中央財政對主產區的縱向利益補償機制形成有機整體,有利于進一步縮小產銷區經濟發展差距,充分調動主產區重農抓糧的積極性,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
主產區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遼寧、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個主產區糧食產量合計54171萬噸,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7.9%;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7個主銷區糧食產量合計2987.4萬噸,僅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3%,需要大量調入糧食來滿足穩定供給。
與糧食產量的巨大貢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南、河北等主產區均是產糧大省、財政小省,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低、地方財政收入低、人均收入水平低,與廣東、福建、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經濟發達的主銷區經濟差距越來越大。這是因為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在自然、地理、資源稟賦、歷史機遇、發展階段和產業分工等方面存在差異,發展路徑不同。多年來,主產區承擔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每年要投入大量耕地資源、水資源、生態資源和人力資源發展糧食生產,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的機會。糧食生產效益低,對財政貢獻有限,即便如此,主產區每年還要從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中拿出一部分支持糧食生產,導致生產的糧食越多,財政越困難,影響可持續發展。
從客觀規律看,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地區發展不平衡是一種普遍現象,但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擴大,勢必影響主產區干部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還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甚至會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主銷區是國家糧食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建立產銷區省際橫向補償機制,是遵循“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也是先富帶后富、幫后富發展思路的具體實踐,能夠進一步縮小產銷區經濟發展差距,實現產銷區共同富裕。
產銷區省際橫向補償機制是國家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有機組成部分。主產區利益補償包括中央財政對主產區的縱向補償和主銷區對主產區的橫向補償。在縱向補償方面,我國已經構建起中央對主產區和產糧大縣的財政轉移支付機制,中央財政向主產區傾斜,并不斷擴大財政轉移支付規模,增加主產區和產糧大縣財政收入;加大對主產區的項目投資,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補力度,提高主產區的經濟增長潛力。相較而言,在橫向補償方面尚未建立起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探索的要求,是重大的工作部署。
主銷區對主產區的橫向利益補償,該如何補償?補償標準是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認為應該設立以國家投入為主、糧食主銷區投入為輔的國家糧食安全保障基金,應以跨省凈調入(出)量為依據,綜合考慮各地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支付能力等因素,科學合理確定凈調入(出)省份補償資金調節系數和補償標準。有的認為應該構建糧食產銷合作機制,主銷區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引導鼓勵域內糧食企業到主產區投資,與主產區共建糧食生產基地、倉儲設施、加工園區和營銷網絡,支持主產區發展糧食加工業,提高主產區糧食就地加工轉化能力,助推主產區從“賣原糧”向“賣產品”轉型,從“大糧倉”向“大廚房”轉型,實現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
探索只是一個開始。探索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需要不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找到破解的辦法,為構建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補償機制蹚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