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6年重點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政府工作,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強民生保障,切實防控風險,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良好開局。
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7%,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進出口回穩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減少。
經濟增長預期目標6.5%-7%,考慮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考慮了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也有利于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穩增長主要是為了保就業、惠民生,有6.5%-7%的增速就能夠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綜合分析各方面情況,今年我國發展面臨的困難更多更大、挑戰更為嚴峻,我們要做打硬仗的充分準備。從國際看,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乏力,國際貿易增長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場波動不定,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對我國發展的影響不可低估。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困難和挑戰并不可怕。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的,沒有過不去的坎。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物質基礎雄厚,經濟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改革開放不斷注入新動力,創新宏觀調控積累了豐富經驗。特別是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人民勤勞智慧。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共克時艱,就一定能夠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今年要重點做好八個方面工作。
(一)穩定和完善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我們宏觀調控還有創新手段和政策儲備,既要立足當前、有針對性地出招,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又要著眼長遠、留有后手、謀勢蓄勢。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加強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統籌運用財政、貨幣政策和產業、投資、價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舉措,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600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其中,中央財政赤字1.4萬億元,地方財政赤字7800億元。安排地方專項債券4000億元,繼續發行地方政府置換債券。我國財政赤字率和政府負債率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相對較低,這樣的安排是必要的、可行的,也是安全的。
適度擴大財政赤字,主要用于減稅降費,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今年將采取三項舉措。
一是全面實施營改增,從5月1日起,將試點范圍擴大到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并將所有企業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納入抵扣范圍,確保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
二是取消違規設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歸并一批政府性基金,擴大水利建設基金等免征范圍。
三是將1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的免征范圍,從小微企業擴大到所有企業和個人。實施上述政策,今年將比改革前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5000多億元。同時,適當增加必要的財政支出和政府投資,加大對民生等薄弱環節的支持。創新財政支出方式,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該保的一定要保住,該減的一定要減下來。
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合理確定增值稅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把適合作為地方收入的稅種下劃給地方,在稅政管理權限方面給地方適當放權。進一步壓縮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規模,今年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增長12.2%。全面推開資源稅從價計征改革。依法實施稅收征管。建立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對財政實力強、債務風險較低的,按法定程序適當增加債務限額。各級政府要堅持過緊日子,把每一筆錢都花在明處、用在實處。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今年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3%左右,社會融資規模余額增長13%左右。要統籌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準備金率、再貸款等各類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疏通傳導機制,降低融資成本,加強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等支持。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改革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深化國有商業銀行和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發展民營銀行,啟動投貸聯動試點。推進股票、債券市場改革和法治化建設,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適時啟動“深港通”。建立巨災保險制度。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加強全口徑外債宏觀審慎管理。扎緊制度籠子,整頓規范金融秩序,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和證券期貨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二)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持續增長動力。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向縱深發展。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效能。繼續大力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注重解決放權不同步、不協調、不到位問題,對下放的審批事項,要讓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開展證照分離試點。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權力和責任清單,在部分地區試行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對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定價或指導價經營服務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國家職業資格,實行目錄清單管理。
深化價格改革,加強價格監管。修改和廢止有礙發展的行政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方式,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及時公布查處結果。
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實施企業信用信息統一歸集、依法公示、聯合懲戒、社會監督。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部門間數據共享,讓居民和企業少跑腿、好辦事、不添堵。簡除煩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眾有更平等的機會和更大的創造空間。
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實體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稅收優惠政策。支持行業領軍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加快將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試點政策推廣到全國,再建設一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
二是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建設一批“雙創”示范基地,培育創業服務業,發展天使、創業、產業等投資。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實施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依法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假售假行為。
三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砍掉科研管理中的繁文縟節。實施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措施,完善股權期權稅收優惠政策和分紅獎勵辦法,鼓勵科研人員創業創新。大力弘揚創新文化,厚植創新沃土,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充分激發企業家精神,調動全社會創業創新積極性,匯聚成推動發展的磅礴力量。
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質量、安全等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完善財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于職工分流安置。采取綜合措施,降低企業交易、物流、財務、用能等成本,堅決遏制涉企亂收費行為。
努力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突出抓好三個方面。
一是提升消費品品質。加快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建立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二是促進制造業升級。深入推進“中國制造+互聯網”,建設若干國家級制造業創新平臺,實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啟動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等重大工程。落實加速折舊政策,組織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
三是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啟動新一輪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實施高技術服務業創新工程,大力發展數字創意產業。放寬市場準入,提高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生活性服務業精細化水平。建設一批光網城市,推進5萬個行政村通光纖,讓更多城鄉居民享受數字化生活。
大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今明兩年,要以改革促發展,堅決打好國有企業提質增效攻堅戰。推動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結構調整,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革,開展落實企業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者、職業經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員工持股等試點。深化企業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與市場化選任方式相適應的高層次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者薪酬制度。加快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賦予地方更多國有企業改革自主權。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讓國有企業瘦身健體,增強核心競爭力。
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大幅放寬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領域市場準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鼓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在項目核準、融資服務、財稅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視同仁。依法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嚴肅查處侵犯非公有制企業及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合法權益的行為,營造公平、公正、透明、穩定的法治環境,促進各類企業各展其長、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