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題:用完善立法助力全民行善舉——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談促進規范慈善事業發展
新華社記者吳晶、施雨岑、王思北
慈善法草案9日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這是我國首部慈善領域的法律。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慈善法是社會領域的重要法律,是慈善制度建設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將為規范和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新型慈善方式頻出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社會捐贈量2014年突破千億元,建立的慈善項目達數百萬個,每年有數千萬人次受益。
這位負責人說,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呈現一些新特點:
一是慈善捐贈主體多元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社會慈善意識的提升,來自公眾的個人捐贈近年來呈穩步增加趨勢,捐贈主體由企業逐步轉向個人。
二是慈善捐贈標的日趨多樣性,已經擴大到股權、有價證券、知識產權等經濟發展的新產物。
三是慈善方式層出不窮。傳統慈善方式以捐款捐物為主要表現形式,現在還有捐時間、捐服務、捐思想、捐點子,并出現了網絡捐贈、慈善眾籌、社區動員、慈善信托等新型慈善方式。
四是社會對慈善組織的公信力透明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從近幾年來有關慈善事件引發的輿情可以看出,但凡影響慈善組織公信力或者不透明的運作,或者褻瀆慈善的行為和言論都不被社會容忍。
新情況亟待規范
這位負責人表示,我國慈善事業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引導力度,慈善組織加強自身建設,行業建立自律機制,全社會形成扶持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急需法制保障。
比如,慈善募捐中存在的“強捐”“索捐”“詐捐”等問題,慈善組織信息不公開、不透明引發的一系列事件,影響到慈善的公信力和認可度;以慈善的名義斂財、挪借和轉移所募款物、關聯交易、虛列公益支出、提供捐贈回扣等問題,互聯網募捐、慈善稅收優惠等等,都需要通過法律法規予以規范和完善。
立法有助引領、促進、規范慈善事業
這位負責人認為,慈善法通過后,將對我國慈善事業具有相當大的推動作用。
一是引領作用。慈善法草案提出,慈善活動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以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包括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以及救助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等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害,促進科教文衛體育發展、保護環境等活動在內的公益活動。國家對這些活動予以保護和促進。
二是促進作用。慈善法草案對促進慈善事業發展提出了詳盡的促進措施,如在宏觀政策方面提出,國家對開展扶貧濟困的慈善活動,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在慈善活動用地方面提出,開展扶貧濟困扶老助殘等慈善活動,可以依法申請使用國有劃撥土地或者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在慈善稅收優惠方面提出,企業慈善捐贈支出超過法律規定的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當年扣除的部分,允許結轉以后3年內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在捐贈方面則提出,捐贈實物、有價證券、股權和知識產權的,依法免征權利轉讓的相關行政事業性費用等等。
三是規范作用。慈善法草案設專章明確了慈善組織等慈善活動主體法律地位和權利義務,對慈善募捐、慈善捐贈、慈善財產信息公開等慈善領域已知存在的諸多問題一一回應,對慈善信托這個長久以來沒有解決的落地問題也設了專章規定。尤其明確了民政部門為慈善工作的行政主管機關,并對如何監管慈善活動有了比較詳細的規定。
建立全方位綜合監管體系
這位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公眾對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的需求日益增長,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的現狀已經與社會公眾的期待以及建立社會公信力的要求顯現出較大距離。為此,國務院在2014年印發的《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確保慈善組織公開透明;強化對慈善組織的規范管理”。目前,慈善法中又專門對慈善組織的信息公開進行了專章規定。
這位負責人說,下一步,民政部門要落實慈善法的各項要求,推動慈善信息統計和發布制度的建立,加快慈善信息平臺建設,履行好在引導和規范慈善組織信息公開中的責任,在監督檢查和評估工作中嚴格執行慈善法有關規定,重點檢查慈善組織履行信息公開義務的情況。
這位負責人強調,對于那些不報、謊報、漏報信息的慈善組織,要依法嚴厲查處。同時,我們還要建立健全民政、財政、稅務多部門聯合的綜合監管機制,加強對慈善組織的財產、活動、內部治理、信息公開的監管,確保稅收優惠不被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