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11日訊(作者 丁志杰)據《今日中國》來稿,人民幣成為特別提款權(SDR)籃子貨幣,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標志性事件。2015年11月3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執董會決定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成為SDR的第五種、第三大籃子貨幣,權重超過日元、英鎊,新籃子將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在總結2015年取得的成就時,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李克強總理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里,都提及到這一金融事件。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對外金融戰略的重要選擇,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試驗,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成為主要的國際貨幣在歷史上幾乎是沒有過的。一個具有世界影響力大國的貨幣必須是國際貨幣,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經濟崛起和中華民族復興有著深遠的戰略意義。此外,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新常態下深化改革的關鍵之一,人民幣國際化對破解當前對外開放面臨的難題有積極意義。
人民幣國際化歷程
2008年以前,人民幣國際化一直處在自發萌芽狀態。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中國人出境商務、旅游進行消費帶來的人民幣現鈔跨境使用。最開始,內地游客到香港后想購物,手里有人民幣但沒有美元,香港商戶也想賣,最后一個折中的辦法是:商戶接受人民幣,但是要有溢價。如10港幣的商品,用人民幣付的話要12元。這樣人民幣現鈔跨境流通就出現了。隨著人民幣的積淀,在香港逐漸形成一個人民幣流通市場。此外,在邊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是那個時期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主要表現。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發展契機。危機爆發后,全球國際流動性和支付手段枯竭,連貿易融資都基本中斷。擁有巨額外匯儲備的中國,通過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簽署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讓人民幣正式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2008年12月,中韓兩國央行草簽了一份金額為18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雙邊本幣互換就是簽署雙方承諾在對方提出請求時,用本幣提供融資支持,互換的雙方都可以主動提出動用,但實際上主要是中國為對方提供流動性支持,這體現了一種大國的責任。通過雙邊本幣互換,人民幣已經在為其他國家和地區提供國際流動性支持。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個重大突破。
官方把人民幣國際化的起點放在2009年7月。因為在這個時間點,中國開始在上海等地試點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在對外貿易中鼓勵使用人民幣,后來推廣到全國和全球。隨后人民幣跨境使用從貿易拓展到投資,再到允許外國投資者持有中國資產,包括外國央行持有人民幣資產作為外匯儲備。由于還存在資本管制,國內金融市場尚未完全成熟,中國支持包括香港在內的境外形成人民幣離岸市場,創造性地利用離岸市場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官方從來不提人民幣國際化,一直用“人民幣跨境使用”這個詞。直到2015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首份《人民幣國際化報告》,首次正式公開使用人民幣國際化一詞。這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進入新階段。
過去6年多的時間里,人民幣國際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中國對外貿易中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的已超過20%。中國與33個境外央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累計金額達3.3萬億元人民幣。以人民幣發行的國際債券超過5000億美元。外國人持有的人民幣資產,在境內已有4.4萬億元人民幣,在離岸市場上還有近2萬億元。人民幣也成為其他國家的儲備貨幣,2015年10月有38個國家報告其國際儲備中包括人民幣。2016年3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將在其統計的外匯儲備貨幣構成中單獨列出人民幣。人民幣的外匯交易也在迅速發展,在香港、倫敦等離岸市場都有活躍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