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客島按]
又是一年兩會時。
兩會的開場好戲自然是新聞發布會。今天,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回答眾多記者提問,尤其是一些敏感問題,能見招拆招,金句迭出,非常有看頭。
其實,這個看似輕松的背后可不輕松。要準備好一場新聞發布會,做的功課遠超這臺前的一個半小時。因為是世界矚目的兩會的首場活動,作為“臉面”的新聞發言人,他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新聞媒體熱衷炒作的焦點。
今天,我們推薦去年俠客島的一篇采訪文章,講講兩會新聞發布會背后的故事。當時,北京聯合大學輿情監測與分析實驗室主任馮春海博士接受了我們的采訪。馮博士研究過多年的中國新聞發布制度,2012年參與了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的新聞發布會工作。島叔就請他聊聊一場成功的新聞發布會,需要下哪些工夫。
2日政協的新聞發布會上,人民日報記者在提問
獨孤:一個新聞發言人的背后,有多少人的團隊在工作?成員都會來自哪里?
馮:你別看新聞發言人是一個人“舌戰群儒”,他的背后是一個團隊,核心成員大概十幾人,非常精干,而且要遵循一個原則,就是跨界混搭。2012年,當時的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先生就帶了一支隊伍,有全國政協新聞局的工作人員和人大新聞學院的師生團隊,這是非常專業的力量,還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的有關工作人員。
獨孤:你們一般都會提前多少時候開始準備新聞發布會?怎么準備的?
馮:我們提前了一個月,就在郊區做封閉準備,吃住都在一起。當然,在封閉之前,我們會進行充分的輿情調研,陸續走訪各個部委,因為政協涉及的領域面寬,所以會到很多部委采集信息和輿情。另一方面,我們會利用專業團隊對媒體,尤其是境外媒體做輿情監測,梳理出熱點話題,做好應對準備。
獨孤:那你們怎么具體研判一次新聞發布會可能出現的問題?
馮:剛才說的調研、分析只是梳理出一個大的話題方向,下一步,就要不斷細化尋找可能議題了。比如在政治層面、經濟層面,媒體會關注什么具體問題?不斷細化聚焦,什么反腐啊、政治體制改革啊,我們戲稱叫“議題樹”。同時,我們會對這些議題進行排序分類,按照重要性、敏感性、新聞性綜合去考量,分A、B、C等類別,比如A類,就是一些大家都關注的、敏感的、重要問題。
獨孤:那你們會不會有內部模擬?
馮:有啊,隨時都會有模擬演練。比如在工作的間隙,工作人員就會隨時甩出一個問題,請發言人回答,怎么回答?我們和發言人會討論到很晚。還有一種就是找專業媒體做正式的“預發布”演練。
獨孤:每次新聞發布會,外媒的提問總是會涉及一些非常敏感的問題,而且往往很難回答。對外媒的提問,一般怎么去判斷他的關注方向?怎樣提前做好應對?
馮:我們當時準備的時候,對內外媒體是一視同仁的,因為當時我們的一個理念就是,新聞發布會是引導國內外輿論的重要方式。國外媒體沒有提前的約定,大家都是即興、隨機的,比如2011年的政協新聞發布會,發言人就被問到開政協會的預算問題,這就在預案之外。當時的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先生還是很老道,坦誠地說“我不知道,你把我問住了”,然后又說會后會去核實,到時用E-mail回答你。2012年,我們在那年開會前10天,趙啟正先生還召集了多位外國記者開茶敘會,打聽外國記者想問的話題。這也是主動出擊。剛才說了,我們會利用專業團隊,對境外輿情進行研判分析,應對需要模擬演練,但更重要的是新聞發言人的個人素養和知識儲備。
獨孤:新聞發言人面前的電腦主要會存儲些什么東西呢?
馮:這是我們給發言人做的一些議題,及其他解答的關鍵詞匯,也就是提綱。
獨孤:以您這么多年對中國新聞發布制度的研究,您覺得怎樣去評價一場新聞發布會?
馮:其實,新聞發布會是一個競爭的場域,需要新聞發言人和新聞媒體良好地互動,配合完成。這里面有新聞發言人和記者的話語爭奪,也有不同媒體在競爭采訪的權利,發布會也是展現媒體品牌的機會,所以受到格外重視。一場成功的新聞發布會,應該是互動雙方都得到了最大的獲益,新聞發言人,或者說他代表的機構通過發布會成功表達了立場、傳遞了信息,新聞媒體既獲得了信息,又展現了自己的品牌。
獨孤:您覺得一個優秀的新聞發言人需要具備怎樣的基本素養?
馮:關于新聞發言人的素養,我們通常會強調是媒介素養,表達能力,不少地方選擇新聞發言人的時候,主要看溝通能力,或者說了解媒體、干過媒體。但其實忽略了一個重要的素養,就是政治素養和敢于擔當的精神。
比如,2012年的那場政協新聞發布會,有外媒記者提到了xz僧侶 自 焚、王立軍事件等敏感問題。xz發生僧侶 自焚事件在國內報道比較少,當時是香港衛視的楊錦麟提問,咄咄逼人。楊的提問大概意思是,自焚事件一方面有外國勢力的介入,另一方面是中國宗教政策不當所致,發言人怎么看?趙啟正先生先表達了對生命的關懷和尊重,十七、八歲的年輕僧人自 焚,令人痛心,其次提供了另一個版本的事實,說我這邊了解的情況是,達—賴公開鼓勵自焚,阻止搶救,公開拍照,假如你的版本存在,我的版本也存在,那么達—賴就是個兩面派。
我們事后看媒體的報道,很多標題是《趙啟正:達—賴是個兩面派》。這就是議程設置,新聞發言人表達了A意思,被媒體一轉載,卻變成了A’,甚至BC,這次媒體用的標題跟趙先生的原話一模一樣。這是充分尊重新聞規律的結果,不回避問題,也沒有否定你的版本,同時也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更敏感的是王立軍事件,當時就在兩會前不久發生,沒有口徑,如果含混一點,完全可以委婉地繞過去。但趙啟正先生說,“越是敏感的問題,越有回答的必要”,所以,那次回答完全憑借發言人自己豐富的政治閱歷和判斷,直面問題,這也是一個優秀的新聞發言人應有的擔當精神。(采訪/獨孤九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