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 新聞發言人最大的錯誤是沉默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在談及當下傳統媒體人離職潮時說,如果都去炒菜了,沒人種菜了,怎么辦?作為新聞出版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今年他呼吁傳統媒體應加大對內容的投入,并建議對新聞深度產品進行知識產權保護。
白巖松,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電視臺主持人。他主持的《新聞周刊》、《新聞1+1》等節目,以其“輕松、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新聞內存
國家專項治理網絡轉載侵權行為
2016年4月,在國家版權局主辦的“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大會”上,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說,2016年的“劍網行動”要針對網絡侵權熱點,如網絡文學侵權問題、網絡新聞作品非法轉載問題、智能移動終端第三方應用程序(APP)等進行專項治理。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要不斷探索網絡版權資源運營和保護的新模式。
此外,《2015年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年度報告》認為,2015年,我國網絡版權保護雖然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也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比如: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傳統“先授權后使用”的許可付酬模式面臨挑戰;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下加強網絡版權執法,更加有效地打擊網絡侵權盜版行為等,仍是我國網絡版權保護面臨的長期、復雜、艱巨的任務。
很多事情的進步需要累積推動力
新京報:2013年,你說過綜合評判一個政協委員是否合格,需要用五年的時間來衡量?,F在來看,你覺得自己做得怎樣?
白巖松:做政協委員,首先要參會。過去幾年間,我幾乎沒有缺席一分鐘的會議或者小組討論,白天參會也沒有影響我在兩會期間晚上做節目。其次每年我最少有兩個以上的提案。
新京報:你提的提案回復情況如何?
白巖松:每一個提案都收到了相關部門的回復,但是最好的回復是這個提案產生了期待的結果。比如說我第一年提出公園免費和拆墻的提案,國家發改委和住建部分別回復了。沒隔幾年,拆墻成為一個社會的熱門話題。試想一下如果朝陽公園拆了墻,北京這個城市的透氣性會是怎樣?這個城市少了很多的墻,將變得更通透。不過現在這個并沒有實現。但是新建的公園越來越多都是免費的,這就是進步。
新京報:每次提案后,你的預期是什么?
白巖松:是否會產生期待的結果,可能那不是一份提案就能起作用的。所以我覺得要“為而不爭”,所謂“不爭”的意思是不能因為有結果才證明我做的是對的,很多事情的進步需要累積推動力。做政協委員,在這一點上要心平氣和,做你該做的事情,而且要一直去做。
新京報: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你非常關注新聞發布制度。這幾年新聞發布制度有了怎樣的進步?
白巖松:我兩次提案都提到了政府新聞發布制度的改進。在我做政協委員的第二年,我的提案就是建議國務院各個部委辦局以及各省級政府每月定期召開一次新聞發布會。不到一年,國務院下發通知,要求所有政府部門最少三個月開一次新聞發布會。制度化才是推動新聞發言人制度往前進步的保障。
新京報:一些政府部門可能覺得自己的業務離公眾有點遠,沒必要頻繁開發布會。
白巖松:所有的事情必須先從建立形式開始,逐漸才有豐富的內容。形式意味著一種約會制度,不管暫時有沒有實質內容。而且,如果一些部門長期沒有實質內容,那么國務院設置這個部門干什么?
并不只有衛計委、教育部這樣的部委才和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各個部委辦局和人們的生活都有或近或遠的關系,因此定期召開發布會,會倒逼他們對自己新聞發言人的培養,面對公眾的素養就會上升。
新京報:一些官員害怕講錯話而不敢講話,很多人呼吁建立新聞發言人“容錯”機制。
白巖松:什么是更大的錯誤?不說話、不面對才是更大的錯誤。在我看來,跟這個錯誤比起來,任何在新聞發布和回應社會關切時的口誤都是小錯,都是進步中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有“大”“小”的判斷,我覺得最大的錯誤是沉默,是百姓的關切得不到回應。
傳統媒體必須加大對內容的投入
新京報:作為新聞出版界別的政協委員,你今年有和新聞業相關的提案嗎?
白巖松:今年我提出的一份提案是與本行業有關的。針對當下傳統媒體人離職潮,我有個問題是如果都去炒菜了,沒人種菜了,怎么辦?
我建議,傳統媒體必須要進行人員和經費方面的改革,加大對內容的投入。如果我們在經費上不支持記者外出采訪,拿什么做報道?如果采訪六天才能有質感的內容,為了省錢只給記者三天,這樣會有質感的內容嗎?我認為傳統媒體要進一步加大對內容的投入,可是現實生活中我看到大多是相反的。
我還建議對新聞深度產品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種地的人千辛萬苦拿回來了好的糧食,但是被無償地拿走,壯大了別人的窗口。種地的人白投入了,炒菜的越做越大,這就是問題。
新京報:目前很多傳統媒體人都在表達“無力感”。
白巖松:我們憑什么認為報道一定能立即產生改變?我從來不認可記者是無冕之王這種說法。我更贊同普利策的看法:記者是社會這艘大船上的瞭望員,看到前方好的或者不好的信息,都要傳達給船長和乘客,讓他們安全航行。
我覺得無力感是因為過去我們把自己看得太有力了,沒有心平氣和??傆腥藛栁?,做了也沒改變,怎么辦?我說,繼續做。如果立即就要看到結果,那么無力感肯定太重了。
記者被打 法律必須及時伸手
新京報:最近屢次發生記者被打的事件,你怎么看?
白巖松:打記者是壞事,而且是必須制止的壞事。不過這也是新聞在這個社會中越來越有力量的標志。有人說“防火防盜防記者”,因為新聞在社會中逐漸擁有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可能讓一些人丟了飯碗或者烏紗帽。對于記者被打,法律必須及時伸手,保護每一個被侵犯的新聞媒體中的個體就是保護每一個人。因為新聞媒體就是為公眾服務的。
新京報:網上有人叫你“雞湯界的背鍋王”,因為很多雞湯文章都冠以白巖松的名字。
白巖松:我既沒有微博,也沒有微信。這些假的賬號最初是困擾我的,但是我更怕困擾的是那些信以為真的人。
不是我說的話,即使人家說得很好,我也不能占為己有。我也覺得不太好分辨這些文章,但凡有出處的,可能是我說的。如果沒有出處,特別憤青和文青的就不是我說的。
新京報:不使用微信和微博是為了遠離太多信息嗎?
白巖松:我對手機向來就有警覺。像我這樣如此有警覺的人,摸手機的頻率都比過去更勤了。其實有時候是重復看手機,下意識看手機。我手機有很多新聞APP,可以查選題和資料。是我使用它,不是它使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