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深解】“一帶一路”順應了什么大勢?
周曉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亞非發展研究所原所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8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我們要具備戰略眼光,樹立全球視野,既要有風險憂患意識,又要有歷史機遇意識,努力在這場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航向。正是基于這一更高歷史視角,習近平主席深刻闡述了推動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的基本思路和努力方向。
五年前中國提出“一帶一路”之時,全球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走出金融海嘯后的持續蕭條。在當時,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都面臨著經濟再平衡和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的困擾。在金融海嘯的沖擊下,過去三十多年里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兩大基本動能,一是新技術革命,二是經濟全球化,都遭遇了暫時挫折,從而嚴重抑制了全球經濟的復蘇。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之下,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最初想法就是力圖借助“一帶一路”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而推動全球經濟走出持續蕭條和低迷。而從某種意義上講,過去三十幾年全球經濟的較快增長、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快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經濟全球化的推動。因此,在新技術革命難以在短時間內得以突破的情況下,經濟全球化就成為推動全球經濟走出持續蕭條、帶動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繼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過去三十幾年的全球化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基本上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化,從根本上講是從屬于美國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和既有經濟秩序的;二是基本任務在于為國際資本開疆擴土,因而也就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國際資本的逐利要求;三是金融全球化、金融資本過度擴張,結果導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從這三大基本特征不難看出,在過去三十幾年全球化進程中,獲利最大的只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當然也不能不看到的是,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逐利行為,必然會在客觀上將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納入到全球化進程中,作為經濟全球化推進進程中特定的熱點、節點或新的增長點,帶動其經濟成長并使其分享到較大的經濟利益,如金磚五國、靈貓十一國等等。正由于此,加之西方國家沒能處理好國際資本逐利與本國中產階級利益遞減以及下層利益受損等問題,才導致西方社會出現較強的反全球化思潮。
美國退出TPP以及特朗普的極端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和反全球化立場,事實上也就終結了美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但這并不等于全球化本身的終結。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除美國以外的大多數西方國家仍然需要全球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更需要全球化。與過往不同的是,繼續推進的全球化將會展現出全新的視角、突顯出全新的特征。第一,繼續推進的經濟全球化將不再是美國主導,而是東西共治甚至新興市場主導;其二,繼續推進的全球化的主要著眼點是實體經濟而不再是片面的金融擴張;其三,繼續推進的全球化將較好地處理資本逐利與相關國家的發展、以及中下層民眾的切身福祉問題。顯然,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恰好適應了這種需要和這個基本方向。因而受到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廣泛歡迎,并正在成為新興市場的戰略共識。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2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貨物貿易總額將達到19.6萬億美元,占全球貨物貿易總額的38.9%。同時,保守估計僅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總計就需8萬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在巨量投資推動下,“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將成為全球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也將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新的增長點。
這既是中國大力倡導和積極推動的結果,也為中國在新的歷史時期推動自身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與空間。這也充分說明,中國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正在并將繼續從更高層面上推動這一地區、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提升這一地區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提升這一地區國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競爭的能力;同時也為全球經濟的再平衡、為全球經濟的深度整合提供了新的增長思路和解困途徑。
相應地,隨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合作的深入推進,全球化也就獲得了新的動力,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也將獲得新的動能與新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