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口”。新常態下人們感受最直接的就是經濟增速放緩,要正確理解新常態,首先要正確認識經濟增速問題。從國際經驗看,增速回落是發展規律使然。二戰后,那些成功追趕型經濟體,如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在人均收入達到11000國際元(1990年G-K國際元,購買力平價指標)之后,無一例外地出現了增速放緩,由高速增長轉到中速增長。2014年我國人均收入也達到了這個關鍵點。當前增速回落,符合國際經驗所支持的發展規律。
另一方面,看一些具體的經濟指標,比如重要的工業產品,都已經接近或者達到整個工業化、城市化歷史來看的需求峰值。適齡勞動力總量從2012年開始已經下降,老齡化趨勢也在加快。這些都意味著整個經濟會出現大的轉折。所以我們說,新常態下增長速度放緩并非主觀選擇,而是經濟規律使然。
對于經濟增速數字要理性看待。增長速度實際上是一個因變量,是由增長質量決定的。從國際經驗看,經歷較長時期高速增長的國家,在轉型期容易犯速度依賴癥,不愿接受增速下降的事實,采取強力刺激,往往導致矛盾進一步積累和拖延,甚至最終引發危機。在轉型過程中,利用相關調控手段,平抑經濟波動、防止短期過快下滑是必要的,但應堅持速度服從質量的原則。
關于轉型期的經濟增長質量,我們可以用就業可充分、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風險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資源環境可持續等來衡量。在目前的情況下,速度過高會有什么問題呢?提高速度主要靠投資?,F在許多地方融資平臺已經負擔很重了,風險相當大,再繼續擴大融資規模壓力很大,很可能使潛在風險成為現實風險。當然,速度過低也有問題,企業效益、財政收入、民生改善都難以承受,帶來的破壞力也是災難性的。所以我們要找到一個合理的區間,這個區間范圍并不大?,F階段宏觀調控的藝術,就在于能夠較準確地把握好這個區間。就今年而言,7%應該說是比較合理的,有一定難度,通過努力可以實現。高一點、低一點也正常,因為政府提出的增長目標,是一個預測性的指標。
新常態是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這是一個規律,要尊重規律,也就是適應新常態
新常態是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是一個規律,要尊重和順應規律,也就是要適應新常態。增長階段的轉換是一個過程,人們的認識變化也要經歷一個過程。如果把增長階段轉換分為上下半場的話,前幾年是上半場,一些同志對增長速度回落還不適應,還想維持過去高增長的增長模式。但是這幾年的經驗表明,硬撐是撐不住的,還是要順應規律。
從去年10月開始,增長下行壓力加大,進入了增長階段轉換的下半場。這一時期短期內過快下滑可能性加大。進入增長階段轉換期后,增長動力和機制轉換,矛盾和風險集中顯露或釋放,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以往明顯增加。在這一階段,問題、矛盾和挑戰比以往不是少了,而是多了,而且更復雜,判斷和應對的難度更高了。在這一時期能夠保持經濟增長基本穩定,不出現大的起伏,不出不可收拾的大亂子,同時在結構調整、增長質量改善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很不容易。政府工作報告對這一點有清醒認識,指出今年可能遇到的困難比去年還要大。所以,這一兩年,首先把底線守住,不出現全局性、系統性的風險,其他指標稍微難看一點問題不大。戰略上以守為攻,就是穩住。守住不突破底線,就是很大的成功。
轉型成功我國將迎來第二次發展的重大機遇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中高”目標。如果說過去30多年我們抓住了第一次發展的重大機遇,這一兩年轉型成功,今后一二十年,我們將迎來第二次發展的重大機遇。實現成功轉型的一條主線,是全面持續地提高要素生產率,使中國經濟平穩轉入新的可持續的增長平臺。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如何作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經濟增長中的不確定性較以前加大,過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工作方式,現在可能就不大管用了,需要與時俱進地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要由過去的“強政府”,轉變成一個“巧政府”、聰明的政府。
全面持續提高生產率潛力很大,重要的有如下幾個領域。
進一步放開基礎產業領域的準入限制,加大競爭力度。重點是能源、鐵路、電信等領域。這些領域總體說效率不高,放寬準入、打破壟斷、鼓勵競爭,提升效率大有可為。鐵路建設缺少資金,放開讓外部投資者進入,包括地方政府、行業外國有資本,加上民營資本,采用新的企業組織和治理結構,不僅有助于穩投資,更重要是提高投資效率。
轉型升級的潛力也相當大。這里有兩個重要概念,一個是“平均水平”,處在平均水平或之上的企業,持續生存和發展前景較為明朗;另一個是“最佳實踐”,也就是處在行業領域位置上的標桿企業所達到的狀態,其他企業將會努力縮短與最佳實踐的距離,以至并駕齊驅抑或實現超越。如果說我們一半以上企業達到平均水平,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企業能夠離最佳實踐比較近,那中國人就不會談論去日本買馬桶蓋、買電飯鍋的問題了。這些都不一定是重大創新,只是在現有技術、工藝和管理框架內精耕細作。
加快創新。近期的一個熱點是互聯網對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和改造。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成長起來一批站在前沿的創新型企業。但這僅僅是序幕,重頭戲很可能出現在互聯網對生產過程的改造,即產業互聯網的發展上?;ヂ摼W對實體經濟的改造與嚴重過剩行業的洗牌過程不期而遇,巨大潛力催生出新的生產流程、業態和商業模式,將使中國這一輪產業重組與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產業重組大不相同。另一個特點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為“互聯網+”的創新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試驗、推廣環境?;ヂ摼W與實體經濟融合和改造、嚴重過剩行業洗牌、最大的市場規模,這三重因素疊加,將會大大提高中國“互聯網+”創新的成功幾率。
綠色發展也是創新的另一個重要戰場。發展目標轉型和激勵機制建設是其中要點,也就是說,要使“綠水青山”能夠變為“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的諸多成果,應當成為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可度量、可貨幣化、可交易;綠色發展活動,應當獲得必要回報,得到綠色財政金融工具的有效支持,等等。由此派生出的技術、工藝流程、管理方法、商業模式等,都將擴展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邊界,并且使創新活動直接伸展到生態資源豐富的欠發達地區。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