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做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對2015年工作和“十二五”進行了回顧,列出2016年重點工作和主要預期目標,并明確“十三五”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騰訊網新聞頻道邀請了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多位專家學者,對政府工作報告進行了同步解讀和即時分享。
聶輝華 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經濟學院教授
報告指出:有效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實現重點行業事故數量下降。
解讀:在煤礦安全治理領域,中國政府這幾年取得了不錯的成效。2002年是中國礦難的最高峰,死亡人數超過6700人,此后逐漸下降,2014年首次實現全年礦難死亡人數低于1000人,2015年繼續降低,這是不錯的成績。主要原因是加強了安全監管,提高了礦難處罰力度,以及加大了媒體曝光力度。
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
解讀:這個思路是正確的。供給側改革不能“一刀切”,不是所有領域的供給都是過剩的,其實是結構性過剩,是相對過?!,F在的問題是,很多低端產品過剩了,而高端產品,高品質、大牌子、國際知名產品還是太少。中國現在連圓珠筆芯都生產不了,電飯鍋、馬桶要跑到日本去買,這就是問題。國民收入提高了,大家對消費的檔次要求更高了,產品品質要求也更高了,供給側要適應需求側的升級,要讓市場發揮決定性引導作用,做到供給側和需求側均衡匹配。
報告指出:創新事中事后監管方式,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
解讀:我認為這是政府治理理念的一個重大進步。過去的理念是,加強事前監管,層層審批,層層監管,結果一旦某個企業或產品出事了,各個部門就相互推諉、踢皮球。因為每個部委都可以說,當初審批手續是齊全的,資質是合格的,所以出了問題都沒責任?,F在不同了,事前審批減少,降低了企業的交易費用,減少了尋租環節,遏制了腐敗現象。而一旦事后發現問題企業或問題產品,政府部門對企業實行嚴厲處罰,利用這種威懾效應,倒逼企業在事前加強自我約束和自我監管。由于市場經濟下必然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因此事后監管模式在成本上優于事前監管模式,也便于部門問責。
報告指出: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億元引導基金,依法嚴格履行合同,充分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熱情。
解讀:報告對PPP模式的發展提出了要求,特別是“依法嚴格履行合同”。我們做過相關研究,發現大部分PPP項目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因素導致的政府違約。例如,一開始說好了條件,讓社會資本進入一個項目,結果后來政府換屆了,對原先的承諾不認可了,這就導致了巨大的項目風險。我們曾建議,財政部牽頭,在網站上公布所有PPP項目的進展和結果,對不履行合同的地方政府或企業,進行曝光,拉出黑名單。
報告指出:賦予地方更多國有企業改革自主權。
解讀:中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很大,應該發揮地方在探索改革方案方面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允許地方大膽試錯?,F在的問題是,很多地方怕觸及底線,怕被人說“搶跑”,過于依賴中央的“頂層設計”。好的改革,應該是地方和中央良性互動,上下齊心,不能偏廢。
報告指出:健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給改革創新者撐腰鼓勁,讓廣大干部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
解讀: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懶政庸政問題,比腐敗問題還嚴重,給下滑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立即解決。為什么很多干部不愿意干事?因為怕出事。為什么怕出事?因為很多事情的邊界不清楚,怕扯進去一些不明不白的問題。干事的環境要寬松,不能說干事就不能犯錯,不犯錯那是圣人,不是凡人。關鍵是,犯錯了,不能無限牽扯,搞“連坐”,要有糾錯機制,讓愿意干事的干部不怕事、敢干事。
報告指出:以減權限權、創新監管等舉措減少尋租空間,鏟除滋生腐敗土壤。
解讀:我們認為,腐敗的根源之一就是不合理的管制,不合理的管制導致企業為了繞開管制,不得不去行賄,官員就會趁機受賄甚至主動索賄。管制是腐敗的溫床之一,因此減少管制,限制權力才是反腐敗的治本之策。我們國發院2014年曾經發布了一份反腐敗報告《如何治理“一把手”腐???》,我們的主要建議就是三條:限制權力是基礎,監督權力是關鍵,提高激勵是保障。我們的研究成果與總理的報告是完全契合的。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