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新常態下運行的2014年,我們以平常心迎來充滿希望的2015年。
當我們回望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軌跡時,就會發現,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善于觀大勢謀大事,抓機遇促發展,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局中,主動掌握戰略調整的時機和節奏,在短短兩年的時間里,使中國經濟走進有質量穩定增長的新常態。
當我們談論新常態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新常態不只是人們議論的一個新名詞,更是透露出對價值堅守的一種自信,對規律遵循的一種信念,對歷史延續的一種態度。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這樣一個特殊的“三期疊加”時期,這個階段性特征面臨著一個基本的態勢,就是經濟下行、速度放緩。進入2014年以來,這種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延續。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的各種聲音也不絕于耳,面對種種困難和挑戰,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底線思維,堅持調控的定力,堅持質量與效益的統一,“增速換擋”呈現出平穩態勢,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從實際結果來看,GDP的季度增長從2013年第一季度的7.7%調整為2014年第三季度的7.3%,連續7個季度最高和高低的落差不超過0.5個百分點,預計2014年實現7.4%左右的增長。與此同時,就業比較充分,物價比較穩定,居民收入同步增長,說明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運行仍在合理區間。
新常態不僅是對經濟增長方式的新認識,更是可落地的新謀劃,可觸摸的新機遇,可感知的新趨勢。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積極倡議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加強區域金融合作。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2014年10月和11月,中國出資500億美元發起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出資400億美元設立“絲路基金”,實質性地支持“一帶一路”的建設?!耙粠б宦贰睉鹇灾\劃的落地和實施,不僅給中國,也給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帶來發展的新機遇。從主辦APEC領導人峰會提出亞太自由貿區實現的路線圖到參加G20宣布中國主辦2016年峰會;從批準上海自由貿易園區試驗,到批準設立天津、廣東、福建自由貿易園區;從決定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到決定加快長江經濟帶發展,這些都是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的新謀劃,是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的新趨勢,是中國擴大對內和對外開放的新舉措。
新常態使中國經濟在深化改革中保持了活力,在風險化解中釋放了生產力。2012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改革就是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通過“簡政放權”的改革,將政府的權力下放,以政府審批制度為改革為突破口,釋放市場的活力;通過金融改革,化解了部分房地產過熱、影子銀行、地方融資平臺所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通過財稅體制的改革,減少企業的壓力,改善了人民生活;通過能源體制和節能環保體制的改革,保護了環境,推動了生態文明的建設。
新常態使中國經濟在破解產能過剩中優化了結構,在動力轉換中驅動了創新。2014年前三季度,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下降,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5%,而資本形成的貢獻率為41.3%。同期,全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達46.7%,繼續超過第二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速分別為12.3%和11.1%,明顯高于工業平均增速。新材料、新能源、移動互聯網、生命健康、智能機器人、3D打印等新興產業、新型業態不斷涌現,科技對經濟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創新已經成為了中國經濟的新動力。
在過去的2014年,全國人民調整了心態,適應了新常態,在實現中國夢的新啟程中,多了一份堅守和自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