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文:以包容理念創新城鎮化道路
“包容性城鎮化”概念,是一項值得關注的重要理論創新,奉行包容性原則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包容性是城鎮化道路創新的核心。
“包容性”是發展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理念,其首先體現在“包容性增長”這一增長模式上。經濟發展是包含經濟增長等多個經濟社會目標在內的過程。經濟增長指的是經濟規模的擴大,但是,在實現這一目標的同時,是否兼顧了其他經濟社會目標,卻往往因發展模式不同而不同。由于發展模式的粗放,增長可能導致環境破壞,資源過度消耗,發展不可持續,同時也會導致貧富差別擴大,社會矛盾激化。也就是說,經濟規模擴大意義上的增長,不能包容其他經濟社會目標,甚至以犧牲這些目標為代價,因而發展的整體效益是低下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對包容性理念的另一個創造性運用是“包容性發展”,這是中國在2009年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的新概念。由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不斷擴大,對資源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以自身增長對世界經濟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對其他特別是周邊的發展中國家形成了競爭壓力。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必須把自由的發展與其他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創造合作共贏的發展機制。因此,包容性發展觀的提出體現了中國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理念,與中國合作共贏的國際戰略主張是一致的。
參照包容性理念的上述內涵,探索中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原則,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創新意義,也具有實踐上的戰略意義。這一理念可使我國在未來城鎮化道路上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使城鎮化成為社會全面進步的過程。
創新城鎮化道路之所以必須提出包容性,在于傳統的道路體現了嚴重的不包容性。
首先,城市的快速發展往往以工業化與服務經濟的發展為特征,當大量資源流入城市后,城鄉差別可能擴大。在缺乏有效政策協調的情況下,城鎮的發展就可能以農村的衰落為代價。因此城鄉的一體化發展是城鎮化的內在要求。以積極的農村、農業和農民政策為支撐,是城鎮化進程包容性的體現。也就是說,城鄉一體化與包容性城鎮化在一定意義上是同一主題。
其次,城鎮化一般表現為城市空間的擴大,人口數量增長。但是如果片面推進這樣意義上的城鎮化,那么必然產生嚴重的問題。當人們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與發展來到城市后,卻找不到就業機會,也無法承受高昂的生活費用,于是就會流落于城鎮,為城市帶來巨大的就業壓力,同時造成城市邊緣地區產生貧民窟現象,與中心城區的繁榮形成巨大反差。城鎮的新增人口成為一個“多余的群體”,因此,城鎮化必須以城市產業的發展為基礎,以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條件,平穩吸收從農村釋放的勞動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城市的一員,這就是包容的意義。
第三,包容性城鎮化意味著城市的所有新老群體共享發展的成果。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但是,城市的承載能力可能有限,特別是大城市,各類社會服務與保障能力發展可能是滯后的,一時未能為新進人群提供同樣的條件。在中國,大城市的戶籍制度或居住證制度往往限制了新進群體對社會福利與服務資源的享受,這并非戶籍制度的問題,而是體現了城鎮化進程中的無奈。只講對新增群體的共享可能形成大城市的過大壓力而使社會服務體系不堪重負,但拒絕對這一群體提供服務又不符合共享與公平原則。因此,城鎮化進程中需要合理規劃和推進新老社會群體對發展成果的共享,體現社會的包容性。
第四,包容性城鎮化也反映在城市發展的均衡與和諧之中。城鎮化過程是城市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城市建設與商業中心水平不斷提升。但是,在城市升級換代發展的同時,舊區改造也必然提上日程。在國際上的許多城市中,現代化的摩天大樓與百年舊房相鄰,現代大都市中長期保留著落后生活方式的死角。一方面,現代樓宇與基礎設施大發展,另一方面,城市管理與公共環境水平十分低下,大城市交通嚴重擁堵,出行困難,空氣污染。包容性城鎮化就是要實現城市軟硬件建設同步發展。
第五,包容性城鎮化就是所有不同社會群體各得其所,共享繁榮。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更高品質的生活,而不同社會群體有不同的追求。城市是現代工業、服務業的集聚地,中青年就業者在這里謀求發展,實現人生價值。同時,老年人要養老和醫療,青少年要就學接受教育,所有群體都有娛樂和體育等需求。城鎮化的包容性就應當兼顧所有群體的不同需求,要追求經濟增長,更要追求社會和諧,特別是適應我國老齡化等新社會特點。今天許多城市中存在著的養老、醫療、教育資源的短缺都是城鎮化進程缺乏包容性的表現。
上述分析表明,只有以包容性為原則推進我國城鎮化才能真正走出一條新型的城鎮化道路,才能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所研究員)
來源:《文匯報》2016年6月10日
文字:張幼文 | 圖片: | 編輯: 馬蕾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