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各國與我國山水相鄰、唇齒相依,既是地理上的鄰居,也是戰略上的伙伴。一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與東南亞各國的睦鄰友好關系,積極推動亞洲地區的和諧和穩定。冷戰后的世界格局始終處于激烈的變動之中,不同國家地區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民間層面的經濟貿易和人員往來的急速增長,對各國的傳統外交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面對新的復雜局面,公共外交逐漸被政府、學界以及更多的人們所重視。
公共外交進入中國的主流話語只有短短幾年的時間。得益于本屆全國政協外委會的不斷推動,公共外交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重視。公共外交工作已成為我國全方位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民間組織、企業、個人開始參與到公共外交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推動中來。由我本人創立的察哈爾學會做了很多基礎性、開創性的工作:承辦了第一本中文公共外交期刊《公共外交季刊》;出版了第一本公共外交教材《公共外交概論》;也連續兩年舉辦了“察哈爾公共外交年會”,使之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公共外交盛會,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國內外政府部門、學術界、媒體界、企業界的行業精英共同參與。
此了解,用行動來化解偏見,樹立一個包容的、負責任的、扶危救困的中國國家形象。
推動中國與東南亞的公共外交還要鼓勵民間組織的發展。民間組織是公共外交重要的行為主體,我國要全方面培育和發展公共外交的參與者。要學會依托非政府組織,如民間智庫、文化團體、環保機構、宗教組織等。在各自領域對話東南亞的政黨、非政府組織、普通公眾,吸收更多的智力資源,傳導多元豐富的中國形象。我想,在這方面北京大學東南亞學研究中心和我本人領導的察哈爾學會已經做出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
北京大學東南亞學研究中心是學術界公認的跨學科從事東南亞問題綜合研究和咨詢的重要學術機構。多年來,中心與東南亞教育科研機構、政府部門、涉外機構都建立了充分的聯系。我們欣喜地看到研究中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它在推動我國東南亞學術研究不斷深化的同時,也促進了與東南亞各國民間組織的交流和合作。我希望北大東南亞學研究中心取得更大的進步,能更多研究和提煉中國與東南亞和睦相處的文化價值和現實路徑,深化雙方公共外交開展的優化機制,為促進和諧、穩定、富強、文明的亞洲做出更大的貢獻。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