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解讀十九大”系列文章之四
???? 10月20日19:00,十九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布廳舉辦第四場集體采訪活動,主題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 中國網聯合盤古智庫推出“智庫解讀十九大”系列文章。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相關問題,盤古智庫的學術委員們做出如下解讀:
張禮立:用好數字化創新,創造獨特的價值與體驗的源泉
創新和進步離不開變革,創新是必然的,變革也勢在必行,這也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數字時代顛覆式的創新不僅僅難以預測,更加難以把握。 因此,創新有好也有壞,創新有優也有劣,必須完善創新機制,使創新和變革能促進社會進步,造福人類的方向持續發展。
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從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出發,實現中國創新發展戰略的最佳實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首先要有一個頂層設計。政府需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最終建設一個好的國家創新環境與文化。以政府為主導,以技術和經濟雙軌發展的國家創新體系為導向,加快創新產業化的節奏的同時,以教育和研究創新人才培養夯實創新基礎。
經濟與創新文教應該是實施創新戰略所關心的兩大核心價值?;ヂ摼W不僅僅激發了創新的熱情和潛能,也是提供產業轉型和重塑最好的機遇,成為了發展的聚合點。行業創新的網絡建設、體系重構與監管以及軟硬科學人才市場化培養是重點工作。我們需要把市場化與國家戰略雙軌并發,培養全民主動創新意識,在資本,教育,就業等多源,借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的發展,以新型社團為平臺,共建共治社會創新網絡。
人類文明的主線是能量與信息。當我們跨步進入工業4.0和智慧互聯網時代,融合是個巨大的挑戰,創新需要與生產方式緊密結合,需要加速培養具有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通過數據和信息分析與挖掘各種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所形成的知識是我們創新的基礎??萍嫉年P聯性不僅僅是要關聯企業信息系統的孤島,更是跨越劃分信息數據邊界。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利用各種信息化及其應用的標準,形成科技創新智能化全生命周期的網絡化建設是我們的挑戰,也是機遇。我們要用好數字化創新,不僅僅要關注數字相關的科學與科技,更需要我們把數字理解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創造獨特的價值與體驗的源泉。(張禮立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智慧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
熊榆:創新發展將對我國經濟起到更加明顯的作用
總的來說,我國的科研體系越來越完善,越來越貼近人性,體現了對科研人員的關懷。從國家戰略方向說,創新將進一步發揮對我國經濟的主導作用,在下一步的經濟變革中發揮更加明顯的作用。國家對科技發展的規劃可以說是高屋建瓴的,充分考慮我國的國情和歷史使命,領導核心對我國創新發展方向和定位準確而有力。(熊榆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紐卡斯爾商學院教授)
吳琦:四“新”奠定根基,“兩低一高”決勝未來
世界主要國家之間的競爭,根本上說是科技的競爭。世界主要國家都已將科技創新作為帶動全面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近年來,我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主要得益于四個“新”:一是政策新體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設新型科技創新服務機制。二是社會新氛圍。培育尊重知識、崇尚創造、追求卓越的科技創新文化和氛圍,讓更多創新者夢想成真。三是市場新環境。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和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四是商業新模式。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構建國際科技合作新模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任重道遠。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須做好“兩低一高”:一是進一步加強基礎前沿和高新技術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降低對外依賴度;二是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減輕經營成本負擔,暢通投融資渠道,降低科技創新成本;三是進一步促進政產學研協同和產學研用貫通,促進科技成果的高水平大規模創造與有效轉化應用,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吳琦 盤古智庫研究員)
郭勤貴: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發力點
第一,關于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的思路,重點突出了三個“面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這三個“面向”為中國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二,關于科技創新的多層次體系建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別強調,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這種以企業為科技創新主體,立足于市場,將產業與科研深度融合實現科研轉化的體系,將有助于提高科研的產業化、市場化和實用化。從而有力推動科研發展。
第三,關于科技與創新的關系和戰略定位。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而科技創新的第一要素就是科技人才。這是對科技和創新之間關系的準確定位。
為了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這一重大戰略,還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第一,全面而系統解決科技創新戰略的頂層制度設計、法律法規以及具體的實施方案問題;第二,建立國家推動,科研院所與企業為主導的多主體科技創新體系;第三,處理好基礎科研與應用科研的關系;第四,建立適合中國科研的生態體系與環境;第五,改變原有的科研項目申報與考評體系中的弊端;第六,加大力度推進科研轉化,促進科研的產業化、市場化;第七,建立靈活有效的科研激勵機制;第八,加大科技創新的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郭勤貴盤古智庫研究員)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