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日)上午,國家衛計委舉辦新聞發布會,發布第八部《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報告指出,2016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為2.45億人,比上年末減少了171萬人。這是中國流動人口總量連續第二年下降,主要是由于戶籍制度改革,使得部分流動人口在流入地落戶轉化為新市民。
據悉,《報告》是基于近年來國家衛生計生委組織的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對流動人口的變動特點、變動狀況及原因、人口流動遷移對人口變動全局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得出近年來人口流動的特點:
流動人口總量先增后降
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總量在2011-2014年間持續增長,由2011年的2.30億人增長至2014年的2.53億人。自2015年流動人口總量開始下降,6年來流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占比有升有降,但仍保持較大比重??梢灶A見,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遷移仍將是我國人口發展及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現象。
跨省流動人口逐年下降
近6年,我國人口流動以跨省為主,但比例開始緩慢下降省內跨市流動的比例緩慢上升,市內跨縣流動則變動較小,這說明人口流動的穩定性增強。
新生代流動人口成為“主力軍”
6年來我國流動人口平均年齡呈持續上升趨勢,從2011年的27.3歲升至2016年的29.8歲。近年來我國新生代流動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2016年已達64.7%,成為流動人口中的主力軍。16-59歲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中,“80后”(出生于1980-1989年間)流動人口比重由2011年的不足50%升至2016年的56.5%;“90后”(出生于1990-1999年間)流動人口的比重由2013年的14.5%升至2016年的18.7%,呈現穩步增長的趨勢。
流動人口家庭收入增長幅度高于人均支出增長幅度
就業流動人口的平均月收入在近6年間呈現明顯的增長趨勢,由2011年的2535元增至2016年的4503元,增長了76.3%,尤其在2014-2016年間,年均增長達15%。支出方面,就業流動人口家庭在流入地的人均月支出由2011年的1029元增至2016年的1748元,增加約為69%。5年來我國流動人口家庭恩格爾系數逐年降低,這表明我國流動人口的家庭消費結構正在逐漸趨于合理化。
人口遷移流動已經成為我國人口變動的重要因素
從1949-2015年我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的變化軌跡可以看出我國人口變動主導因素的歷史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69年)是以死亡為主導的時期;第二階段(1970-1989年)是以出生為主導的時期。第三階段(1990年至今)是以人口遷移流動為主導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死亡率相對穩定,出生率持續下降,二者均處于較低水平。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由于外來人口的大量流入,常住人口呈現快速增長態勢。與此同時,許多地區出現“外流型”人口負增長。
流動人口家庭化對醫療、教育消費產生影響
流動人口家庭化會使其消費行為產生變化,進而影響流入地社會經濟發展。目前來看,流動人口家庭消費結構較為單一,家庭化會帶來醫療、教育消費的增長。流動人口家庭的教育、醫療消費比例會隨著家庭規模的擴大而增加:人均醫療消費的中位數由一人戶的200元/年增加至四人戶的500元/年,所占比例由1%增長至5%。(新民晚報 潘子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