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16日訊(毅鷗 蔣新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共同舉辦的“中共十九大:中國發展和世界意義”國際智庫研討會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召開。
國家統計局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德水出席會議并發表講話:
我講三點認識:
第一,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是中共十九大最重要的成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1979年-201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6%,也就是說連續37年年平均增長9.6%,創造了世界高速增長時間最長的奇跡。
我國經濟總量2001年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位,2005年超過了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2010年超過日本,到現在穩居世界第二位。國家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大幅提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重大成就,意味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篇章,踏上了新時代的長征路。
在這個重大的歷史關口,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的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寫入黨章。黨章明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不斷發展,這是中共十九大最重要的成果,不僅有著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而且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第二,對經濟發展目標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關于2020年本世紀中葉分兩個階段安排的奮斗目標論述中為什么沒有提到具體的經濟增長目標,比如說總量翻番,或者是增長速度等,這樣安排是實事求是和非??茖W的。
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部分指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公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不去提具體的經濟增長指標,有利于避免出現盲目追求數量的擴張和GDP至上的偏向。
黨的十九大是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政治動員和戰略部署,是歷史性的重要會議,那些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具體指標可以放在研究制定五年發展規劃中去安排。
第三,堅定實施科技強國和創新驅動戰略,著力轉變增長方式,經濟增長速度快慢和質量的好壞,很關鍵的因素在于增長的動力和增長的方式,比如用一匹馬去拉小車,上面只坐車一個人,可能跑的輕松愉快,但如果坐上四個人也就是說總量翻了兩番,還是用這匹馬去拉也許就跑不起來了,只能慢慢行走了。
如果用四匹馬來拉情況就不一樣,或者索性改成中國的振興號高鐵,幾百個人坐在上面卻能跑出每小時350公里的速度,而且運行十分平穩,坐的非常舒服,從北京到上海就四個小時,極大提高了效率。我舉這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想說明任何一個經濟體它增長的速度是不會隨著規模的擴大而增長速度逐漸減緩,這不是普遍規律,這就是科技進步和轉變發展方式的神奇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絕不能去盲目的追求質量和效益都不夠高,而且某種程度上以犧牲部分環境為代價的高增長,一定要從相對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成功轉向科學發展的康莊大道。
舉國上下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大重要精神,同心協力艱苦奮斗,堅定實施科技強國和創新驅動戰略,著力轉變增長方式,中國經濟在以后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繼續實現中高數增長,不斷邁向新的中高端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一定會成為光輝燦爛的現實,中國發展強大了本身就是對世界的巨大貢獻,并可以為其他國家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中國不僅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崇高目標,還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與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不論面臨多大的困難和多么嚴峻的挑戰,只要大家長期堅持努力,就必將有力的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取得巨大的進步。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