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家看著國際新聞尋找商機,旅游愛好者根據國際安全局勢選擇旅行目的地,時尚達人緊盯著匯率做“海淘”…現如今,“國際關系”不再是學者寫論文的專屬,而成為與很多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熱詞”。
11月18日,福建省特色高校智庫華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和社科文獻出版社政法分社在北京共同召開了“新時代如何做好國際問題的研究與普及”為主題的研討會,同時發布了國際問題的普及讀物《國際關系學精要》。
社科文獻出版社社會政法分社社長王緋在會上發言時指出,這本《國際關系學精要》是新時代普及國際問題知識的一本不錯的讀物,在書中涵蓋了國際關系學大量的基礎知識,史論結合、中外貫通、每個章節的設計很有特色。對于民眾走近了解國際關系這一學科有很大的幫助。
書籍主編,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黃日涵說,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走出去,如何正確的理解這個世界變得迫在眉睫。對于中國的國際關系學者而言一方面承擔著理論研究的任務,另一方面也需要承擔向公眾普及國際問題的責任。在新時代下,如何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以及新媒體,使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知識傳播給大眾也變得非常重要。
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的張華副主任表示如何通過合適的書籍將復雜的概念用簡單的方式向普通百姓進行講述是學者們的一個義務,不僅要學會告訴讀者們發生了什么,而且需要告訴他們為什么,怎么辦?
與會的兩位國際新聞主播也分享了自己傳播國際問題知識的經驗,來自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環球資訊廣播《新聞盤點》的主持人邱曉雨結合節目的特點分享了一些和國際問題熱心聽眾互動的故事。她認為應該爭取把講述國際問題知識做得更加有意思,將專家鬧中閃光的國際問題知識準確的傳播出去,讓更多的國人更好的“看世界”。
作為都市媒體的代表,北京交通廣播電臺FM103.9《行走天下》的主持人劉甜甜認為學者的研究如何能用更佳樸實“接地氣”的語言向大眾進行傳播,將有利于民眾更好的理解國際問題。這些年參與互動的聽眾越來越多,聽眾關注的國際問題焦點主要集中在地區安全動態,聽眾群體總體比較高端,很多人表達出對于更進一步了解國際問題的意向。因此有一本合適的普及讀物《國際關系學精要》對于普通的國際問題愛好者而言是很有價值的。
傳了傳統媒體之外,新媒體的傳播在國際問題知識的普及上也同樣重要,亞太日報作為新媒體的代表,擁有700萬的APP用戶,亞太日報副總編劉莉莉介紹了亞太日報通過專家觀點以及小視頻的模式精準向大眾傳播國際問題的一些經驗,在新時代廣大國際問題愛好者參與互動的方式也變得更加的多元化。
作為來自智庫的代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康杰博士認為國際問題的傳播要實現有效的雙向互動,更好的向國人傳播的同時,也要針對海外智庫和海外媒體進行有效的溝通,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翻譯傳播給中國的百姓。
外交學院國際關系博士陳昌山說,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沒有太多時間從頭開始學習新知識,而簡明扼要的精準知識傳播,有助于普通民眾很快的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對普及國際問題知識很有幫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