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建筑行業和房地產行業目前正處于中長期的轉型調整時期。在這個轉型時期,行業未來發展的新趨勢、新方向是每一個業內領導者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新的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上:產品層面、產業層面和城市發展層面。
第一,是產品層面。產品層面有三個趨勢:
一是民建化、大眾化趨勢。將來無論是建筑行業還是房地產行業,從工業建筑向普通民建轉換是大趨勢。在工業設計和建筑領域,無論是設計風格、建筑難度、施工能力和建筑質量上,已經具有國際領先水平。但是如何將中國建筑優勢運用到民用建筑上,推動普通住宅在建筑質量、空間利用率、建筑進度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讓中國的建筑優勢惠及到更多的居民,還是一塊處女地,創新的空間巨大,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二是建筑綠色化。在建筑施工過程中,中國的優勢更多地體現在施工進度快,項目的承載能力強。但在節約耗材、節約人力,用更少的成本、更少的耗材、更綠色的方式來完成施工任務,提升施工質量方面,中國建筑行業還有很大改進的空間。建筑綠色化、環?;?、流程化,尤其是涉及到生產環節性能方面的改造和提高,是未來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二十二冶集團最新發布的裝配式建筑產品,在這個環節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三是建筑行業標準化。隨著建筑行業從規模發展向質量提升轉變,行業的標準化程度會進一步提升,在這個過程中,先行先試的創新者就有機會參與到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完善中。二十二冶的住宅樣板已經達到了裝配式建筑2A級標準,作為一個創新實踐的先行者,二十二冶用實踐中的經驗,在今后裝配式建筑標準的完善上,在裝配式建筑技術的推廣和優化上,有望發揮更為的積極作用。
第二,是產業層面。產業層面,有兩大趨勢:
一是建筑行業的“工業化”趨勢,呈現建筑與工業占比的新“二八定律”。以前建筑施工可能只有20%的半成品,80%的施工都在工地上完成,但是未來可能會有80%的半成品,現場只需要有20%的施工任務。當前建筑行業,尤其是裝配式建筑的技術突破和加速推廣之后,傳統建筑行業正在從以傳統手工建造、現場建造,到工廠化、流水線生產轉變,非標準化現場施工越來越少,標準化工廠施工越來越多,大幅擺脫了季節性對建筑行業施工的影響,建筑周期越來越短。以裝配式建筑的民用技術突破為標志,建筑行業的產業鏈有望迎來徹底重塑和全新整合。
二是建筑業的“技術化”,呈現建筑工人與技術工業占比的新“二八定律”。以前可能80%的都是工地施工人員,20%的是技術人員,未來可能80%的都是技術人員,只有20%是施工人員,如何完成從勞動到技術的轉化是今后二十二冶面臨的問題。其實二十二冶的裝配式建筑樣板已經呈現出了施工工人越來越少,技術工人越來越多的這一新特點。具有改革引領能力的建筑企業正在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重塑建筑行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從傳統的資源壟斷和原料優勢,向技術優勢、人才優勢轉變。
第三,是城市發展層面。未來智慧城市建設將呈現怎么樣發展路徑?誰能夠成為智慧城市的引領者?其實充滿了不確定性。比如我們幾年前不會想到改變人們的出行不是公共交通,而是一個互聯網約車平臺,也不會想到改變人們支付習慣不是銀行,而是支付寶和微信,未來誰會成為城市的建設者,是建筑行業還是房地產行業,或者某個新興行業或平臺?一切皆有可能。
以前搞傳統制造產業時,可以劃一塊地,進行“三通一平”,只要有便宜的原材料、低廉的勞動者、政府的稅收政策,廠商就會來。但是吸引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需要“三通一平”嗎?未來誰能夠把城市發展所需要的新興產業、融資環境、生活環境、文化環境等整合起來,提升城市吸引出創新要素的綜合競爭能力,誰就有可能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締造者。
中冶集團在為城市發展服務的道路上,還有非常大的可拓展空間。如何進行從工程施工建設,到互聯網+工程建設轉變?如何滿足建筑的景觀舒適、生態文化環境要求?如何綜合利用健康數據、交通服務、安全服務、社區信息服務,打造智能生活環境?為推動居民更好的生活,為推動整個城市的發展,為國企改革作出示范標桿,中冶值得期待。(責任編輯蔣新宇)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