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耀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后,中非合作不斷加強,隨著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穩步推進,中國與非洲的聯系將更加緊密,中非間的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援助等各個領域合作將更為廣泛。中非合作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國際合作的成功典范。9月份我們迎來了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而此次峰會使中非全面關系更為密切,中非合作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中非命運共同體的事業必將再上一個臺階。
中非合作有著很多的優勢,比如相同的歷史遭遇、國家的發展階段以及經濟上的互補性。經過40多年的發展,目前中國在資金、技術、人才、設備等方面存在一定優勢,可以很好地與非洲自然資源、市場潛力、人口紅利等有利條件相對接,從而形成中非合作互利共贏的全新局面。
中非在經貿領域的合作發展迅速。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中非貿易額僅有7.65億美元。隨著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邁進,中非間的貿易額也迅速增加。到2017年,中非貿易額為1700億美元,這一數據比2000年時增長了17倍。中國成為非洲很多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雙方2020年的目標設定為4000億美元。
除了經貿方面,中非在其他領域的合作也形勢大好:中國迄今已同24個非洲國家建有雙邊層面的全面戰略伙伴或戰略伙伴關系;中非雙方人員往來每年近200萬人次?,F有2000多名中國維和人員部署在非洲5個聯合國任務區,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中國企業在非洲國家的人數已超過一百萬人次。
中國加強與非洲國家的合作,符合中國與非洲國家的利益。當前,中國面臨中美貿易爭端的外部壓力,內部也面臨改革深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達成全面小康水平的目標。為更好應對這些挑戰以實現既定目標,發揮中非合作潛力,提升中非合作水平無疑是我們的一個很好的選擇方向。同時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將深遠影響兩方人民,讓中非合作的典范再添新的見證。
要實現上述目標并非易事,中非合作同時也面臨很多的挑戰。如何更好地應對挑戰,推動我們的合作轉型升級是我們雙方必須面對的問題。這次中非合作論壇也將給出答案。從智庫研究角度,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來穩步推進新時期的中非關系。
第一,在現有合作基礎上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模式創新
中非經貿發展是中非合作的重要基礎。中非合作是互利共贏的,不以犧牲一方利益來發展另一方。蒙內鐵路等一批標志性基建項目成為中非在這一領域合作的見證。中國企業在非洲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765億美元,完成營業額512億美元。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之前我們與非洲在基建的合作更多的是注重單一工程或者項目,沒有把基礎設施建設當作一個整體系統。比如修建一條鐵路容易,但保證其有效運行并發揮其經濟帶動作用則需要各方面的配套系統。比如相關的水、電、通信、公路、港口、機場等配套設施,火車有了得有貨物可以運輸,相關的工廠配套也要跟進。因此,中非基建合作要突破原有的點對點模式,向點線面結合模式轉換。這也更有利于充分發揮基建的作用,從而更好地帶動非洲當地的發展,中非雙方都能從中受益。此外,在工程承包、融資、運營等各個基建的各個環節,中非雙方可以一起來創新合作方式,比如引入新的BOT模式,或以國際開發和其他地區性銀行結合的模式。以國際機構的模式,引入更多的國際利益相關方,做好風險的防控,突破原有的桎梏實現中非在基礎設施合作的共贏發展。
第二,發起成立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非洲國家發展的主要困難之一就是缺乏資金的投入。盡管有世界銀行、IMF等國際機構以及中國、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每年向非洲國家捐助、投資,但這些資金仍遠遠不能滿足非洲發展的需要。而且現有的國際金融治理機構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效率低下、借貸條件苛刻,廣大非洲發展中國家對此較為失望。為了促進非洲國家的發展,尤其是非洲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梢越梃b亞投行的模式,發起成立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造出普惠性、商業化的投融資模式和金融管理模式。
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可以由中國發起,以中非國家為主體,聯合國際機構和其他在非洲的國際利益相關方共同成立。此外,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還可以為未來非洲其他領域的投資銀行提供借鑒意義,如非洲金融類銀行、非洲工業企業類銀行等。同時,非洲基礎設施銀行還可以為在非洲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等方面提供金融支持,擴大同非洲的人民幣結算和本幣互換業務的規模。
第三,加快中非自貿區的建設
中國目前面臨中美貿易爭端的巨大壓力。近期,日本與歐盟、美歐之間都達成了 “零關稅”貿易初步協議。中國可能就在貿易上面臨著被孤立的不利局面。為此,中國應與世界其他的地區和國家加強貿易往來,非洲這對合作伙伴有著巨大的潛力可以充分發揮。未來,成立中非自貿區,既可以避免關稅壁壘對中國企業的影響也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中非自貿區建設也并非朝夕之間,可以首先考慮與部分國家先簽訂雙邊投資協定,并在此基礎上深化合作,形成范式,逐步形成中非之間的自貿區。
第四,深化中非“一帶一路” 倡議建設助推“非洲制造”和“非洲服務”
目前,已有超過34個國家和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關于“一帶一路”的協議,超過70個國家公開支持并愿加入“一帶一路”建設,這其中包括很多非洲國家?!耙粠б宦贰背h提升非洲港口建設能力,不僅提升港口所在國家的進出口水平,還有利于提升非洲整體的貿易水平。
“一帶一路”未來繼續發展,吸引更多非洲國家加入“一帶一路”中,進一步深化合作。同時,“一帶一路”倡議與非洲國家的發展戰略對接時,尤其要注重非洲國家的差異化,要根據不同國家的特色與優勢因地制宜制定對接方案。
“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非洲,可以助推“非洲制造”模式和“非洲服務”模式創新。比如,華堅集團在埃塞俄比亞造鞋廠提供了六千多個職位,占了埃塞俄比亞鞋業出口50%以上;四達時代集團在非洲幾十個國家開展業務,有數千萬的客戶,數字電視發展非常好。非洲國家存在著巨大的潛力,未來的非洲可以成為“世界工廠”,這是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國服務業的巨大機會。中國企業可以很好地總結這些企業與當地的合作模式,進而在其它地區推廣利用。
第五,加強中非民營企業的合作
中國民營企業在非洲有巨大的空間。其中,境外合作園區是中國在非洲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和全球產業布局的平臺。目前中國在非洲的工業園主要是以企業為主,比如埃塞俄比亞的東方工業園等。中非民營企業未來可以以工業園為平臺加強合作,拉動當地企業發展工業園區,將單一工業園向整個工業體系、工業園區發展。
同時,目前中國在非洲的企業大多以加工貿易,在制鞋、紡織、服裝、箱包,包括小五金等層面的合作。未來,在非洲的合作要向高科技發展。
在這一基礎上,中國應為中非企業搭好政策環境的平臺,建立更多的雙邊、多邊的機制,幫助、引領中國民營企業走進非洲。同時政府也要做好指導,尤其要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鼓勵各個協會為在非企業服務,同時對破壞中國企業形象無視行業規范的中國企業進行及時管理懲治,維護并提升中國產品在非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第六,加強與在非的國際機構、跨國公司等機構合作,降低風險提升效率
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的興趣很高,但國際化水平普遍較低,缺乏海外經營管理經驗、能力、人才,對非洲缺乏應有的了解,走不出去、不敢出去,不知道怎么出去等問題都很突出。而一些在非的國際機構、跨國公司在非開展合作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對非合作經驗。中國應加強與這些機構組織的合作共同促進非洲的發展。
中國可以加強與非洲發展銀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歐洲復興銀行及聯合國下屬機構加強在非洲的合作,有效利用其在當地積累的資源,更好地推進中非合作,降低一些潛在風險,避免再走一些彎路。
同時,歐美國家也有很多跨國公司在非洲都有非常悠久的經營歷史??鐕驹谟⒙摪罨蚍▽俜侵迖矣卸嗄甑耐顿Y歷史。為此,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在非洲的合作,有助于中國企業在非洲站穩腳步,掌握當地的國家政策,熟悉當地的市場情況,嚴守當地的風土人情。另外,在非洲的合作可以體現中國包容開放的全球化理念,同時借鑒他們的經驗,有助于中國企業參與全球化的進程。
第七,注重在農業、醫療、環境保護上中非合作
過去一段時間,中非合作包括一些援助可能更注重一些硬件領域,缺乏對非洲人民日常生活方面的關注。雖然體育館、車站等標志性建筑也是非洲當地所缺乏的,但糧食、社區自來水廠、醫療藥品、環境保護設施等普通民眾更為需要的產品也需要加強。
比如在糧食生產方面,中國要分享糧食增收的經驗,幫助提高非洲國家的農業生產水平。中國可以與國際機構一道,幫助建設非洲的農業示范區,在育種、農田管理、農業設施現代化等方面給予更多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促進非洲農業自給自足,解決溫飽問題,進而對全球的農業做出貢獻。
第八,加強雙邊人才交流,創辦中非合作教育機構
人才是第一資源,也是非洲是否可以發展起來的關鍵。中國可以與非洲國家加強人才領域合作,創辦中非合作教育機構,或中非“一帶一路”大學,促進培養非洲人才。中國新設100億美元中非產能合作基金,并向非洲國家提供15萬人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培訓,助力非洲國家開啟工業化進程,實現經濟轉型,這在很大程度上將促進非洲人才的快速成長。
中國可以幫助非洲開展人才方面的培訓,建立符合當地發展水平的各類教育機構。注重職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相集合,可以利用中非教育機構聯合辦學的形式,為非洲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同時,設立留學非洲計劃,鼓勵更多中國學生赴非留學。中國去年出國留學60多萬人,主要前往歐美,赴非留學者寥寥無幾。因此可以以提供獎學金的形式鼓勵更多中國學生留學非洲,培養出一批的對非洲了解的中方人才。從而支撐我們的對非政策制定以及中非未來的合作。
第九,以智庫合作引領、強化中非雙向交流
在當前國際形勢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各方圍繞國際話語權的爭奪更趨激烈,中非關系發展面臨更加復雜的輿論環境。中非之間加強交流,需要加強在外交和商務方面的探討,以中非合作提高全球治理水平,豐富全球治理變革的實踐經驗。
一些西方媒體對中非合作的報道不客觀,甚至出現了蓄意抹黑的情況,使得很多非洲民眾對中非合作產生誤解。在中國國內,很多人對國家的非洲政策存在一些誤解。如社交媒體上經常出現“廣州有50萬的黑人”等謠傳并借此宣揚種族主義觀點,但實際按照廣州公安局2017年的統計數據,僅有1.3萬非洲人在廣州。這些都說明中非之間的民間交流亟需加強。
這就需要加強中非在諸如媒體、智庫等領域的交流,加強雙邊理解,共同提升中非話語權,避免一些不實報道和不實言論對中非關系產生負面影響,為中非合作的大局打下良好的輿論和民眾基礎。
我們看到中非合作具有巨大的潛力,同時中非合作也面臨著不少挑戰。西方媒體極力鼓吹的新殖民主義論調、非洲政權更迭帶來的政治和經濟風險、非洲現實的治安狀況差等,這都會對中非未來合作產生不利影響。
但只要我們堅信中非合作互利共贏的前景,不斷改革創新中非合作模式,提升合作水平和效率,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中非合作將會繼續成為國際間合作的典范,而這也是我們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