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先青 中國南海研究院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2013年,中國領導層著眼國內國際發展大勢,發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受到全世界的歡迎并得到沿線國家的大力支持。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到實踐,為國際治理貢獻出了中國智慧,為構建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提供了中國方案。
“一帶一路”倡議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基因
鴻蒙于秦漢,“絲綢之路”繁榮千年而不衰,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古代“絲綢之路”繁盛的原因在于,中國以天下秩序觀為基礎,在“天下無外”的原則之下,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社會理想。
“天下無外”講究秩序的包容性?!耙粠б宦贰背h提出以來,秉持的最重要的精神之一就是開放包容,國家無論強弱、大小、制度、意識形態,只要想融入世界發展的潮流趨勢之中,中國都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中國愿意為國際社會的發展需要提供了一種公共產品,歡迎任何一個國家搭上中國發展的快車,中國也致力于為構建公平、公正的全球治理秩序做出應有的貢獻?!傲⒓哼_人”講究秩序的互利性。中國傳統文化素來講究“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觀念,就是“推己及人”,換位思考?!耙粠б宦贰背h是中國領導層著眼于國內國際大局所提出的發展倡議,有利于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簡言之,中國傳統文明的天下秩序觀、推己及人的文化觀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價值支撐。誠如基辛格倡導世界秩序應該是權力與合法性的平衡,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的“一帶一路”倡議為當前世界秩序構建提供了合法性基礎。
“一帶一路”倡議與“對立”的秩序理念完全不同
肇始于西方世界的地理大發現開啟了全球化的歷程,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西方主導世界長達500多年。時至今日,“西方中心論”依然是當前國際秩序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但是,縱觀歷史,西方國家的崛起靠武力掠奪、殖民壓迫,它們以槍炮威脅,打開欠發達國家的大門,走出了一條血淋淋的發展道路。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主導的雅爾塔體系先后經歷了兩個階段,一是美蘇爭霸階段;二是后冷戰時代美國獨霸階段,這兩個階段的共同特征是美國一以貫之的霸權思想。究其原因,以“上帝選民”自居的美國,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把世界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他者世界”和“自我世界”,而“自我世界”承擔著拯救世界的使命,“他者世界”充滿邪惡與威脅。如今,西方國家宣揚“文明沖突”、“歷史終結”,依然秉持冷戰思維搞集團對抗,這從根本上來看,它們所關注的還是自身對世界秩序的主導權問題,任何國家的經濟、政治進展都可能被它們視為潛在的威脅。
“一帶一路”倡議以“共商、共建、共享”為推進原則,其中最重要的考量就是,在與世界各國人民共同實現發展訴求的過程中,構建一種公平、公正的秩序規范,大國、強國不靠掠奪能夠實現發展,弱小國家不被欺凌也能實現發展。五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超過五萬億,中國成為了25個沿線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在結束不久的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再對非洲國家提供600億美元的支持。實踐表明,互利互惠才是國際秩序的應有之義,搞集團對立,終究會自絕于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
堅定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當前,全球化進程深入推進,即使在地緣上最為封閉的國家,也不得不面臨全球化浪潮的影響。因此,任何國家都不能從當前的國際治理體系中獨善其身,也不能憑一己之力獨掌世界發展大勢,所有國家早已成為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5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合作格局,戰略對接、經貿交流、互聯互通、民心相通取得了重大的進展?!耙粠б宦贰背h提出五年來,中國擔負起了該有的大國責任,為沿線國家提供低息、甚至無償貸款,幫助沿線國家打通互聯互通的關節,為區域間的經濟要素流動、人員往來、政府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平臺。正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中,沿線國家更注重發展利益,避免走向戰爭沖突,“一帶一路”為世界和平作出了應有的貢獻。2016年11月,“一帶一路”倡議首次寫入聯合國決議,這表明,“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值得警惕的是,當今世界的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集團對立思維沉渣泛起,這最終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造成了部分國家的政治衰敗。此外,西方國家針對“一帶一路”倡議散布的“金融陷阱論”、“新殖民主義論”、“中國威脅論”等時刻干擾著中國與沿線國家的關系。中國一方面,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推進構建公平公正的世界秩序;另一方面,堅決與阻礙任何國家發展的行為做斗爭,破除既有秩序中違背公平正義的觀念。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它是一種包容、互利、共享的世界治理形式,這和“二元對立”、集團對抗思維的秩序觀完全不同?!耙粠б宦贰背h成功實踐5年以來表明,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命運緊密相連,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也有承擔大國責任的義務。因此,堅定推動“一帶一路”建設,有利于構建公平公正的國際秩序。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