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中國網記者 時暢 李曉曼 申罡
美軍E-8C飛機17日的飛行路線
美國空軍飛機一周之內第三次抵近中國海岸。7月17日,“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平臺發布消息稱,美空軍一架E-8C飛機現身南海上空,一度距廣東海岸只有約134公里。加之之前兩次,周一、三、五該型號美軍飛機已三次在南海上空朝著關東方向飛行。
同時,美國國務院周一(13日)還發表了所謂涉南海聲明,這個日子正值“南海仲裁案”4周年。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聲明中表示,中國在南海許多主張沒有國際法依據。美方敦促相關國家反對中國的海洋權利主張。這是美國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打壓的最新舉動。
美國國務院涉南海聲明發表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對此回應稱,美方借炒作(南海)仲裁案來服務自身政治目的,是對國際海洋法的濫用,中方絕不接受。美國才是本地區和平穩定的破壞者和麻煩制造者。
此前,美國對南海問題的態度一直“不持立場”,而今卻轉變為“反對中國在南海的大部分主張”,美國態度轉變的原因是什么?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副院長孫興杰在接受《見智》欄目采訪時認為,有兩個原因促使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做出轉變。一是受美國大選的直接影響。特朗普的選情并不樂觀,而美國大選目前的趨勢是,兩黨候選人,不論拜登還是特朗普,都在比誰對中國持更強硬的態度。因此在對華政策方面,包括貿易、香港、臺灣以及南海問題,都是在挑戰中國以展示自己的對華強硬立場。二是從中美結構性矛盾來看,南海是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中國要走向海洋,變成海洋強國的話,肯定需要南海這個通道??梢哉f,南海是中美海上競爭的“角斗場”。
在美國正式宣布反對中國的南海主張之前,美國外交官已向東南亞國家通報了華盛頓的政策轉變,美國企圖通過挑撥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的關系來涉足南海事務。不過,自“南海仲裁案”之后,東南亞各方逐步推進COC談判,從DOC(《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向COC(“南海行為準則”)推進。周邊國家會不會響應美國的“挑撥”,取決于COC談判的進展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潔在接受《見智》欄目采訪時表示,美國在發表聲明反對中國在南海的主張之前,專門將相關內容告知東南亞國家,并且在聲明文末強調,美國的目的非常明確,在全面對抗中國的同時,要盡可能多得拉上其他國家,達到一呼百應、“群毆”中國的效應。預計下一步美國還會依托“美日印澳四邊對話機制”“七國集團”等多邊平臺,進一步擴大聲明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所謂涉南海聲明發布后,菲律賓和越南先后都做出了回應,似乎有將南海仲裁案裁決再次炒熱之勢,但是馬來西亞、印尼和文萊三個南海相關爭議國迄今尚未發聲,其他東盟國家也保持沉默。即使在菲律賓和越南的表態中,兩國對于美國在南海聲明文末專門添加的、頗帶有拉攏之意的“美國支持東南亞盟國和伙伴保護各自對離岸資源擁有的主權,尊重他們根據國際法擁有的權利和義務”的表述也未做出任何回應。
菲總統府發言人洛克強調,中菲雖然在仲裁案裁決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南海問題不是中菲關系的全部,我們會擱置爭議,發展經貿合作。
張潔認為,這表明盡管菲越對南海權益仍然存在非分之想,但還是保持了謹慎的態度,拒絕倒向美國,讓美國拿來當槍使,成為美國與中國展開全面競爭的“棋子”。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4日表示,美國作為域外國家,出于一己私利,唯恐南海不亂,千方百計在南海挑動是非,興風作浪,離間地區國家同中國的關系,干擾破壞中國與東盟國家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努力。
在美國的挑動是非、興風作浪下,南海緊張局勢是否會升級乃至出現軍事摩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左希迎在接受《見智》欄目采訪時表示,美國會在印太戰略框架下,在南海地區通過自由航行、強化與盟友關系以及使用國際法等多種方式持續向中國施壓,未來南海局勢會持續緊張。而由于美國強化了在南海地區的軍事部署,中美雙方在南海地區出現軍事摩擦的可能性存在,且呈上升態勢。
如何應對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的打壓?孫興杰認為,中國應與南海周邊國家重新構建一個各方認可的南海新秩序。解決好這一問題,美國的這種聲音、做法,就會變成“雷聲大雨點小”,不足為慮。根本問題還是中國和南海國家是否能構建新秩序,包括安全、經濟等方面。
左希迎則表示,中國應強化對美國的威懾,通過對等報復或不對等報復,展示戰略決心。對于美國在南海搞軍事演習,中國也可以在南?;蛘咂渌麉^域進行軍事演習。于此同時,中國要做好東盟國家的工作,協調彼此立場,保持與東盟國家關系的整體穩定,防止東盟國家完全倒向美國。
左希迎分析稱,東盟10國,柬埔寨、緬甸、老撾、泰國和新加坡并非南海問題的當事國,中國需要與它們保持關系穩定。與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中國與這幾個國家的分歧也不大,可以協調彼此立場,尤其是印尼方面,中國應該保持密切溝通,避免印尼和其他國家炒作南海問題而引起矛盾。越南、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矛盾較為突出,因此我們可以適當控制沖突幅度,避免美國與兩國合流對抗中國。
責編:蔣新宇
策劃:蔡曉娟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