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frames id="pxntj"><progress id="pxntj"><menuitem id="pxntj"></menuitem></progress>

    <sub id="pxntj"><thead id="pxntj"></thead></sub><progress id="pxntj"></progress>
    <big id="pxntj"><progress id="pxntj"><menuitem id="pxntj"></menuitem></progress></big>
    <progress id="pxntj"></progress> <big id="pxntj"></big>
    <sub id="pxntj"></sub><progress id="pxntj"><meter id="pxntj"><cite id="pxntj"></cite></meter></progress>

    智庫中國 > 

    文明興衰的決定因素和東西方文明的大分流

    來源:北大國發院 | 作者:姚洋 | 時間:2020-08-13 | 責編:申罡


    自2020年7月18日起,總裁讀書會與北大國發院EMBA中心聯合邀請北大國發院院長姚洋教授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連續解讀《政治秩序的起源》(弗朗西斯?福山著)、《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錢穆著)和《西方將主宰多久?》(伊恩?莫里斯著)三本名著。第三期活動邀請到北京大學中文系韓毓海教授與姚洋教授對話。本文根據姚洋教授的主題演講整理。


    在這個專題直播課系列中,我解讀的第一本書是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講政治秩序形成過程的跨國比較;第二本書講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把鏡頭拉回中國,看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演進;今天是第三本伊恩·莫里斯的《西方將主宰多久》,這本書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東西方比較。我們前兩本重點講制度,這本書就要講制度的功用。對于中國為什么在近幾百年間落后于西方,東西方的幾次大分流等等問題,伊恩·莫里斯都在書中給出了比較系統的解釋。


    伊恩·莫里斯及其《西方將主宰多久》


    《西方將主宰多久》這本書的作者伊恩·莫里斯是英國籍歷史和考古學家,長期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古典學系擔任教授,研究古希臘古羅馬的考古。西方很多優秀學者在自己專業領域有建樹之余,還愿意向外拓展一些,寫一些科普性書籍,告訴非專業的讀者這個世界上在發生著什么。


    莫里斯的著作就是從考古學和歷史學出發,去講述宏大的故事。2010年的《西方將主宰多久》解釋了過去一萬多年間歐亞大陸文明的交替和分流。2013年的《文明的度量》詳細講解如何度量文明進步的程度。2014年的《戰爭》探討了為什么戰爭有時候也能推動社會進步。他最新的書《人類的演變》研究從采集農業到工業文明,不同的社會形態應該配備什么樣的價值體系??梢钥闯鏊乃伎际锹钊胂氯サ?。


    《西方將主宰多久》這本書回答了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過去三百年里,為什么是西方領先東方?西方現在主宰世界,但還要主宰多久?這就回答了由李約瑟之謎產生的東西方大分流問題,我將在后文詳述。

     

    第二,如何度量文明的成就?莫里斯創造了“社會發展指數”以度量不同文明在過去一萬年間的進步程度。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肯定存在很多模糊性,但是他能做到這一步已經很不簡單。


    第三,什么因素主宰著文明的長期進步或者衰落?莫里斯的解釋是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內因是他自己所定義的“莫里斯定理”,外因是自然因素。


    第四,自然因素對文明的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這是莫里斯在本書中特別關注的。要研究一萬年間歐亞大陸上文明的分演,他要找的是能夠影響長期發展的基本因素,所以他找到了地理和氣候這兩個自然因素。地理決定了是西歐而不是中國首先發現了新大陸,這可以解釋東西方大分流的問題。氣候變化決定了北半球各文明的興衰,這一點我認為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新穎。


    決定長期增長的因素


    什么因素決定著經濟的長期增長,歷年來有很多不同的研究,我介紹幾種主要觀點,再講講莫里斯的與眾不同之處。


    第一種觀點,經濟長期增長由地理環境決定。有一種觀點叫地理環境決定論,曾一度受到批判,但實際上地理環境是非常重要的。美國演化生物學家戴爾蒙德1997年的《槍炮、細菌和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是這種觀點的代表作,影響很大。但是這本書只講到為什么農耕文明發源于歐亞大陸,未再深入。還有其他人包括莫里斯把地理環境作為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并非決定性。


    第二種觀點是思維方式決定長期增長,這是李約瑟的觀點。他以前是生化學家,二戰時來到中國,在重慶的英國大使館工作,由此對中國的科學技術產生了興趣?;氐接笏娃D行研究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寫出了七卷本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對中國和世界的科學技術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在第一卷里提出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特別是宋代的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高度,但為什么后來的中國沒有產生科學?這個問題后來引申成“大分流”問題:為什么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而是發生在西歐特別是英國?李約瑟給出的解釋是,中國人善于實踐,不善于理論分析,所以中國沒有產生科學。


    我認為他說的有一定道理,但其實工業革命不是依賴科學而產生的,科學和工業相結合直到19世紀后半葉麥克斯韋發現電磁學才開始。一般認為工業革命始于1750年,那時并沒有科學的指導,絕大多數發明創造都是摸索出來的,有些發明創造者自己也不清楚背后的科學原因。舉例來講,過去航海的水手常會得敗血病,但大家找不出原因。蘇格蘭一名醫生通過對照組實驗發現吃橘子的水手不會得敗血病。他提出來這樣一個想法,但他根本不明白原因,我們現在知道是維生素的作用,但當時無人知道。所以說,沒有科學也可以產生技術的進步,李約瑟的這個解釋至少是不完整的。

     

    第三種觀點是制度決定論,這是當前最有影響力的一派。德隆·阿西莫格魯和詹姆斯·羅賓遜合著的《國家為什么會失敗》這本書影響非常大,他們有獲諾貝爾獎的可能。這本書把制度因素所起的作用提到一個很高的水平上,但我覺得這有很大的誤導。制度當然起作用,但在時間的歷史長河里,比如一千年甚至一萬年,制度的作用就有待商榷,這個制度到底是內生的還是外生的?制度之下是不是還有其他解釋因素?古人認為地球能浮在空中是因為下面有很多只龜在支撐,也許制度只不過是其中一只龜,還有很多其他的龜。


    莫里斯不同,他所做的是努力去尋找最底層的那幾只龜,也就是內因,稱為莫里斯定理——人類社會的變化來自于懶惰、貪婪和避險的人們對舒適、利潤和安全的追求。人類都是懶惰的,不想吃苦,想要追求舒適,這就迫使人去發明創造。比如人類發明了輪子,推著有輪子的車就比較省力,后來為了舒適又發明了自行車、汽車、飛機等等。人類作為動物的一部分,也非常貪婪。在古代,人們要去搶占周邊的環境和資源。進入文明社會,人們給貪婪找了一個文明的說法——追逐利潤。如果說人類的進步是靠追逐利潤推動的話,那么貪婪就是最下面的那只龜。人都有避險的本能,為了追求安全,就建設了城堡,發展出軍隊。哥倫布為什么發現了美洲,實際上他是為了安全,想要繞開有危險的穆斯林國家,才決定走海路。所以上述因素源于我們人類發自內心的動物屬性,屬于內因。除了動物屬性,還有外在因素起作用,包括地理環境和氣候變化,我將在后面著重講。 


    東西方文明及其三次大分流


    通常認為東西方文明的大分流只有一次,但莫里斯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東西方文明已經有三次大分流。所謂文明,指的是從定居的農耕文明開始,在那之前的冰期、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都不能稱之為文明,一萬年前有了農耕,才開始有了文明。 


    如何定義東方和西方?東方明確指以中國中原地區為核心的東亞地區。西方的定義比較大,從中東到英國都算西方。這樣定義從文明的演進來看是有道理的,符合西方文明從核心地帶向邊緣地帶傳播的規律。 


    西方文明的傳播軌跡是從核心地帶到邊緣地帶。西方率先定居的農耕文明發源于今天的伊拉克北部新月形臺地上,即伊拉克和敘利亞交界之處。隨后,農耕文明開始向兩河流域傳遞,到達現在伊拉克的核心地帶,在公元前4000年誕生了輝煌的文明,包括兩次巴比倫文明和亞述文明,但后來由于草原民族的入侵,這兩個文明先后衰落。西方文明的發展歷程中多次受到草原民族入侵的影響,現在的印歐語系也基本是草原民族入侵的結果。莫里斯書中沒有專門講印度,因為他把印度納入西方文明的范疇。兩河文明衰落之后,接著依次成為文明中心的是埃及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中東文明,都經歷了興起、鼎盛、停滯、衰落的過程,最后到西歐文明。中東地區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歷時兩三千年后衰落,但到伊斯蘭文明興起的時候,中東再次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由于十字軍東征發現了希臘文明,歐洲重新發現了自己文明的源頭,產生了文藝復興,最終工業文明在西歐特別是英國誕生。


    可以看出這樣一個原理,核心地帶的文明都是先在一個地方產生,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后人就產生惰性,時機一到就被外族特別是野蠻民族所消滅。這時候邊緣地帶的人民就開始興起,他們通常具備更強的進取心,不斷流動轉移,所以整個西方文明是流動的。

     

    東西方文明的大分流是怎么產生的?戴爾蒙德的地理環境決定論認為文明沒有產生在美洲或非洲的原因和地理有關。美洲是南北走向的,在北美洲溫帶地區發明一種作物或馴化一種動物,很難在南美熱帶地區復制同樣的做法,所以文明的傳播比較慢。非洲能被種植的作物和能被馴化的動物種類都比較少,所以文明就不容易發生。


    東西方文明的第一次大分流是2萬年前到公元5世紀,西方文明主宰世界。為什么定居文明發源于伊拉克新月形臺地上?因為那里馴化了現在常見的幾乎所有家禽家畜,種植出了絕大部分現在常見的主食作物。然后文明沿著緯度向東西兩邊傳播,中國的小麥也是西邊傳來的。我個人有個未被證明的推論,為什么是秦朝統一了中國?原因之一也許是秦朝首先種植了小麥,使土地的人口承載能力大增。


    第二次大分流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8世紀,東方文明成為世界文明的中心。中華文明也在這個時期走向頂峰,在北宋進入平臺期并持續了一段時間。


    第三次大分流是從18世紀到現在,發源于西歐工業文明時代的西方文明占據了上風。


    測量文明的進步:社會發展指數


    莫里斯發明了社會發展指數以測量文明的進步。社會發展指數包含四個指標:


    第一是獲取能量的能力,即每個人每天能夠享有的能量多少。這里說的能量除了一個人每日攝入的食物能量之外,還包括用電、用水等行為消耗的能量。能量使用得越多,這個文明的文明程度就越高。

     

    第二個指標是社會組織能力,用最大城市的面積來衡量。一般來說每個朝代的都城都是最大的,用這個指標比較易于計算。


    第三是傳遞信息的效率,包括識字率和信息傳遞速率。古代靠人力跑步傳遞信息,后來有了馬,中國很早就建立了驛站制度,就是用馬來傳遞信息,再后來發明了電報,現在用互聯網,所以信息傳遞速率越來越高。

     

    第四個指標是發動戰爭的能力,包括軍事技術、軍隊數量等。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發動戰爭的能力,是不可能抵御外敵入侵的。軍事技術和軍隊數量與國家的經濟發達程度高度相關。我想莫里斯用發動戰爭的能力作為指標之一,是因為它比較好度量。因為我們無法得知一萬年前一國的人均GDP,但是可以從其發生的戰爭數量和規模上大體推斷這個國家的能力。 


    莫里斯以2000年為基準,分別找到四個指標的最高水平,設為250。比如,2000年最大的城市是東京,那么就用東京作為社會組織能力的最高分250分,然后四大指標簡單加總得到最高水平1000分。度量歷史上的文明就看其相當于2000年人類最高水平的比例,比如相當于2000年的5%,就用250乘以5%,得到那個時期的某一指標的水平,然后四個指標加總起來就得到社會發展指數。


    莫里斯發現一個重要現象,在農耕文明時期,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社會發展指數從未超過45分。羅馬帝國是西方農耕文明的最高成就,公元五世紀在剛好達到45分的時候崩潰。北宋也在即將達到45分的時候崩潰。說明農耕文明的天花板是45分,這是一個重要現象,也是一個謎,需要合理的解釋。


    地理的作用:新大陸的發現與西方的崛起


    莫里斯這本書容量很大,限于篇幅我不再一一解讀,只選取兩個因素和大家分享,一個是地理環境,一個是氣候變化。


    地理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美洲新大陸的發現,這是造成最近一次東西方文明大分流的重要原因。


    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對西方的崛起有哪些作用?


    首先是貿易,煙葉貿易大大促進了英國商業的發展。一個文明的發展要達到頂峰,最重要的一個前期指標是貿易是否發達。這一觀點源于亞當?斯密的理論——分工促進經濟繁榮。有了分工,不同地區生產的產品就可以各專所長,然后通過貿易交換去獲得自己沒有的物品。貿易也會激勵生產規模的增長,讓自己的產品賣到更多的地方。因此,貿易促進經濟增長。英國經濟的發展始于美洲的煙葉貿易。當時的煙葉貿易有多重要?甚至促成了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合并。蘇格蘭和英格蘭以前是各自獨立的國家。17世紀末,英格蘭把北美的煙葉販賣到歐洲,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蘇格蘭見狀也希望跟進,用占當時蘇格蘭GDP一半的資金成立了一個大型公司去美洲和英格蘭競爭,結果一敗涂地,最終不得已和英格蘭合并為一個國家。合并之后蘇格蘭經濟猛增,繼而為世界文明和現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此可見貿易的重要性。 


    其次是白銀,它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美洲盛產白銀,16世紀之后流通的白銀基本都來自美洲。歐洲人把大量白銀掠奪到歐洲,就引發了價格革命。因為以前重金屬稀缺,物價很低,有了大量白銀之后,物價上漲,就大大刺激了生產。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在《蕭條經濟學》一書中所說,當物價下降時,經濟不可能增長,溫和的通貨膨脹對于經濟增長是有好處的。 


    再次是引進新作物,包括玉米、土豆、西紅柿等,救了很多歐洲人的命。比如愛爾蘭在19世紀早期由于土豆疫病欠收而發生了大饑荒,餓死了一百多萬人,還有二百多萬人逃難去了美國。

     

    最后是產生了競爭。在北美,英國人和法國人競爭,數次打仗,最后英國人打敗了法國人。在南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競爭。他們把錢掠奪回歐洲之后,又在歐洲歐洲內部打仗。競爭很重要,東亞之所以沒有發展出現代工業,可能跟競爭烈度較低有關。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人類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的提高(特別是18世紀開始人對于世界的認識不斷深入)對于文明進步的作用,但是這恐怕跟地理也有關系。在西方,連續幾百年的十字軍東征發現了希臘和伊斯蘭文明,從這些文明學到的很多東西促使了文藝復興的產生。歐洲還從伊斯蘭文明學到了阿拉伯數字,沒有阿拉伯數字就沒有后來的數學。在東方,挑戰總是來自蠻族,他們的每一次入侵對于中原文明都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地理環境仍然在起作用。 


    發現美洲是西方崛起的最重要原因,但為什么是西方發現了美洲大陸?鄭和七下西洋,為什么沒有發現美洲大陸?這也是地理決定的。因為太平洋太大,對于從中國出發的鄭和來說到達不了。大西洋相對小一些,再加上洋流的影響,更利于從歐洲出發的哥倫布到達美洲。


    此處再對照莫里斯定理——人類社會的變化來自于懶惰、貪婪和避險的人們對舒適、利潤和安全的追求。首先看舒適,哥倫布航海的目的其實是去印度購買香料。因為文明開始發達,定居農業發展了之后,人們的物資有了剩余。肉有了剩余就需要風干儲存,只用鹽不夠美味,就需要香料,所以本來目的是想過上更舒適的生活。第二看利潤,由于當時歐洲人都對香料有需求,香料生意利潤非常高。第三看安全,當時去印度如果走陸路會遭遇穆斯林的阻擋,如果走海路要繞道好望角,風險非常大,所以哥倫布另辟蹊徑,打算向西繞地球一圈再到達印度,沒想到到達了美洲新大陸。以上可以看出,莫里斯定理是根本性的,地理環境又是決定性的,兩種因素疊加導致歐洲人首先發現了新大陸,而不是中國人。 


    氣候變化:決定北半球農耕文明的最重要力量


    農耕文明高度依賴氣候。氣溫高,雨水就充沛,作物生長就旺盛,動物就多,文明就會發生進步;氣溫低,就會產生干旱,作物生長就萎靡,動物就會減少,文明發生和發展就困難?,F在全球氣溫在上升,我國西部地區的雨水開始變得充沛,一些小綠洲又開始出現。也許這樣持續兩三百年,樓蘭古城又變成綠洲了。樓蘭古城的消失其實也是氣候變冷的結果。 


    草原民族也高度依賴氣候。氣溫高,牧草就豐盛,人們容易生存;氣溫低,牧草就萎靡,人們生存就有困難。北半球農耕文明的興衰主線之一是與歐亞大草原游牧民族的爭奪。絕大多數情況下,游牧民族的入侵對文明造成了破壞。農耕文明在跟游牧民族斗爭的過程中能否取勝,不取決于農耕文明的昌盛程度,而取決于游牧民族求生欲的強度。當氣候變冷,游牧民族的牛羊大規模死亡,人們的生活變得困頓的時候,他們的求生欲望是極其強烈的,幾乎是不可阻擋。比如蒙古人曾經橫掃歐亞大陸,其勢無人可擋。 


    古氣候學家竺可楨先生做了一張圖,描繪了中國近三千年氣溫的變化曲線,后人又補充了近幾年的氣溫數據。

    觀察此圖可以發現:


    殷商、西周時期,中原地區溫暖濕潤,平均溫度比現在高兩度左右。河南省簡稱“豫”,“豫”的偏旁“予”代表我,右邊是“象”,我牽著一頭象就是河南。這說明在當時的中原一帶是有象的,我們也確實在那里挖到了象的化石。在那種溫濕的環境中,中華文明開始發生發展。


    三國南北朝時期,氣候非常干冷。那時候就出現了五胡亂華,也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腹地的入侵,這對中華文明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

     

    到了唐朝,溫度開始上升,在北宋時期達到高點,同時我們的文明也在北宋達到了頂峰。中華文明第一次超越西方文明是從公元500年左右一直到宋代,這一段是氣溫的上升期,也是文明的上升期,所以二者是高度相關的。我個人認為,唐朝和北宋的婦女衣著較為袒露,應該和那段時期氣候太熱有關,大家可以看看清明上河圖中女子的穿著。


    北宋末年開始降溫,一降溫,游牧民族生存出現困難就會來入侵,結果北宋被金人滅亡。隨后溫度一直在下降,明朝中期有一段小幅回升。


    明朝末年氣溫降到一個極低點,進入小冰期,此時金人就再次入侵。明末因為干旱,糧食欠收,餓殍遍野,農民起義頻發。崇禎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為了應對這種局面,他進行機構精簡,但是他精簡錯了一個人,就是李自成。李自成在陜北做驛卒,失業沒飯吃,只好揭竿起義,明朝滅亡。 


    同樣的情況也在西方發生。中國南北朝時期氣候干冷,同時期的羅馬帝國由于鼠疫和日耳曼人入侵而崩潰,分裂成西羅馬和東羅馬。東馬羅馬帝國設都君士坦丁堡,開啟了拜占庭時期。


    中國元、明時期,氣溫降低,歐洲發生了黑死病。黑死病由喜歡陰冷的黑鼠傳播,是蒙古人征戰歐洲時帶去的。黑死病一直到17世紀才停止,因為那時氣溫上升,印度商隊帶來了喜歡溫濕氣候的褐鼠,霸占了黑鼠的地盤。


    17世紀開始升溫,清朝建立,西方則進入了上升期,氣候變化給了西歐一個擺脫馬爾薩斯陷阱的機會。由于黑死病導致人口銳減,增加了勞動力的價值,促進了農奴制的瓦解,繼而產生新的個人化土地所有制度,貨幣經濟開始代替物物交換經濟,農業由于氣溫上升也實現了大發展。 


    宋代的成就和明清的停滯


    宋代是世界農耕文明的頂峰。這里列舉一下宋代的科技成就。農業和食品工業方面,宋代發明了蒸餾酒,在這之前只有不經過蒸餾的黃酒,現在的白酒就屬于蒸餾酒。那時還發明了制糖技術,改善了茶葉制作技術。軍事方面發明了很多冷兵器和火藥武器。造紙術和印刷術進一步發展,紙張更加便宜,刻板印刷技術完善,書籍得以走進平民百姓家。清明上河圖里可以看到書店,之前的朝代是沒有書店的。冶金術大幅發展,宋代發明了焦炭煉鋼,比西方早五百年。瓷器制造方面,汝窯溫度能達到1700度,而西方直到19世紀末發明電以后才達到1700度。


    造船業方面發明了水密隔艙技術、平衡舵技術,龍骨結構,使制造大型船舶成為可能。機械方面發明了水力紡織機、提花機、天衡和擒縱器。數學領域有很多進步,物理應用、天文歷法、地理測繪、醫藥、水利、化工等很多方面在北宋都達到高峰。這些都證明宋代的文明程度已經非常高。


    在經濟領域,土地真正實現了私有化,誕生了小農經濟。糧食單產達到頂峰,后來直到清朝后期,糧食單產才能夠超過此時的水平。宋代實現了城市化和商業大發展,汴京和杭州等城市十分繁榮。金融業開始萌發,產生了交子(紙幣)、有價證券、政府采購等。


    文化藝術方面,宋代的詩詞繪畫達到了中華文明的最高峰。陳寅恪評價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于兩宋之世?!蔽彝膺@個判斷。

     

    元、明、清沒能繼續宋代的發展。元代政治上倒退,化國為家。早在秦朝就已化家為國,國家不是皇帝一個人的,是老百姓的,但到了元代又后退了。元代經濟比較自由,卻沒有延續宋代的發展,這是一個謎。


    明代在政治和社會上比元更加倒退,盡管后來有了內閣,但是整個政策是內斂收縮的。這一方面由朱元璋個人的排外多疑造成,另一方面是由于北部有蒙元的威脅,南部有倭寇的襲擾。明的疆域很小,經濟上也談不上進步,更沒有產生工業文明。 


    清朝政治上比明朝略好,但仍然沒有達到北宋的高度。明朝靠的是東廠西廠宦官治理,清朝基本上也是一種半秘密統治。清朝在經濟上有所發展,因為歐洲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一些好處在此時傳到了中國,但是中國已經錯過了西方工業文明興起的窗口。 


    如何解釋元、明、清沒有繼續宋代發展的原因呢?我認為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文明發展本身就是按照萌芽——頂峰——停滯——衰落的規律在循環,中華文明也沒有逃脫這個規律。北宋很發達,但到了宋徽宗時期,他的生活窮奢極欲,根本不問國事。東西方文明都如此,比如我在第一期講過的馬穆魯克在埃及的政權,一開始很強,到后期也貪圖享受,最后就走向衰落。農耕文明在宋代達到頂峰,中華文明在北宋達到頂峰,兩個文明的軌跡疊加,在這之后自然就按照規律停滯然后衰落了。


    第二,地理原因。東亞的地理環境容易形成統一的帝國,周邊沒有強國相互競爭。再加上中國遠離新文明的核心地帶西歐,所以中國既沒有產生工業文明,也沒有得到西歐工業文明的好處。 


    第三是氣候因素。北宋至明末,北半球處于寒冷干旱時期,不利于農耕文明的經濟發展。到了清代,雖然氣溫開始上升,但西方的工業文明已經啟動,清朝已經遠遠落后。


    未來是否會有第四次大分流?


    未來是否會出現第四次東西方文明大分流?東方能否超越西方?莫里斯在這本書里說,如果東、西方分別保持20世紀的增長速度,那么東方的社會發展指數將在2103年超越西方。東方有自己的優勢,現在文明的核心地帶還在西方及其衍生國,東方相對處于文明的邊緣地帶,因此具有“趕超優勢”。

     

    然而,未來也許出現的不是東方主宰的世界,而是莫里斯所說的融合的世界。所謂Singularity時刻(奇點時刻)是人與機器相融合的時刻,最樂觀估計到2045年可能實現。那時候將無所謂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而是很可能出現一個不分種族和文化的新智能人,同時配之以不分東方和西方的全球文明。


    這本書應如何讀?


    莫里斯的《西方將主宰多久》這本書給我們一些啟示。


    首先要有全球視野。用超越東西方的全球視野來看中國,才能更清楚中國處在什么樣的位置。


    其次要有歷史視野。從歷史看當代中國和世界,才能更清楚我們從何處來,向何處去。


    讀這本書對我們的日常生活也有啟發。讀書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夠豐富自己的人生。而且,當你讀了很多的書,特別是歷史書之后,你會覺得自己所經歷的事在歷史上不值一提。假如將地球整個生命周期比作24小時,那么過去一萬多年人類文明的發展其實只占24小時里最后那一秒,相比之下我們個人所經歷的連毫秒都沒達到。這樣我們會對身邊之事豁然開朗,不為一時得失所累,這對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啟發意義。


    責編:申罡



    發表評論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日韩美无码AV,久久久久无码乱码视频,加勒比无码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