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攝影作品網絡聯展:《1+1>?老革命攝影家顧棣作品選》
前 言
今天聯展的作品,從形式上應該是首創的——照片+作者手書的注釋,為什么要這樣“標新立異”地原版展出,我們的愿望是讓更多的人理解攝影的意義和影像的價值。
之所以選用《1+1>?》這個數學題作為作品的主題,我們的愿望是想通過最簡易的方式,解讀老革命攝影家的這組作品,讓更多的人理解攝影的意義和影像的價值。
關于兩個“1”的說法。我們輯錄拜訪顧棣老人時他的話如下:
第一個“1”:就今天的人看來,解放區在艱苦的物資條件和戰爭環境中留下的以及建國初期拍攝每幅作品其文獻價值已經遠遠超過了照片的影像價值。顧棣老人則如是說:“現在人都知道沙飛、石少華、吳印咸、鄭景康等等他們是革命的大攝影家,其實他們不但有扎實的文化基礎,其中沙飛、吳印咸、鄭景康還都有著很厚美術功底的,不是現在許多人理解的是熱血青年的革命熱情沖動所為?!彼f:“受他們的教育影響,解放區攝影人直至到解放以后,在按快門抓取事件動態典型瞬間的同時,對用光、構圖、場景選擇都要考慮再三,力爭使每張照片達到紀實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p>
第二個“1”:就藝術創作的嚴肅的和社會生活的實際性,顧老說:“我們在拍照片時是看到什么就拍什么,包括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和平環境下我們拍的作品,不會讓人物在活動場景下‘再來一遍’。第一,是在戰爭年代一些事件是不可能聽任攝影人的意愿重演,第二,那些導演出來的虛假東西,也失去了攝影最能說服一切的本質意義”。他進一步闡釋道:“攝影,作為一門表現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藝術形式,必須附麗于一定歷史時期、一定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解放區攝影創作大眾化的藝術風格,非但不于攝影工作者形成各自獨特的藝術風格相悖,而且還使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大眾化的宏觀規范下得以不斷發展和日臻圓熟。
我們在整理顧老作品時感觸很多,最主要的感言有二:1、照片,沒有藝術的生命力,只能是存放在檔案柜里的證據而已;2、藝術,沒有生活的源點,就會失去在廣大百姓中存在、發展的永恒意義。
關于“>”、“?”的說法。讓我們暫時放下對革命攝影事業的敬仰心態,從純攝影的技、藝立場認真品讀顧棣以及更多老革命攝影家的作品,每個人究竟會有什么、有多少新的收獲,借用這樣一句話:“百人讀圖有百解”,燈亮在心中。
這次聯展x副作品,是2004年山西省攝影家協會、山西人民出版社舉辦的《顧棣攝影藝術生涯60周年回顧——崇高美的歷史再現》的部分作品的小樣片。如果仔細看有些黑白作品里還有些隱隱綽綽不協調的紅顏色,這不是因為照片長久保管不慎導致的氧化反應,是雨田用相機翻拍時自己的紅衣服映照的結果。我們不是沒有掃描儀的硬件條件,是覺得用照相機翻拍,更能彰顯得照相機鏡頭揉不進沙子的機械屬性,為攝影創造的視覺真實的客觀性和作者意識真實的嚴肅性。
龍邦 雨田 2007.01.于北京、太原
為編撰中國革命攝影史 攝影家顧棣覓當年戰友[組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