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網友 攝狼007/攝影
懷梆戲系河南省沁陽市(古名為懷慶府)特有地方劇種,其前身為海神戲,形成于明洪武永樂年間。舊時每當大旱,人們在神前陳列供品,于盤中放一小蛇當“河大王”敬奉,組織一些藝人不化裝,不登臺,不表演,就地圍桌說唱,祈求降雨。后逐漸演變為登臺化裝表演。因當時河內縣居民多由山西洪洞一帶遷來,海神戲保持著山西戲劇的表演形式,結合本地的風俗習慣和方言土語,逐步形成了與山西中路梆子近緣而又別具懷慶府一帶特色的梆子戲,稱之“懷梆”。
清光緒年間,沁陽南鄉感化村民李長順任懷慶府府衙捕盜班班頭時,酷愛戲劇,曾組織有頭班戲和二班戲,二班戲即為懷梆。由于當時把戲劇演員列為下九流,政治上既沒靠山,經濟上又收入甚微,加上名演員多染有不良嗜好(吸毒),頭班戲和二班戲終于民國23年解散。
懷梆在表演藝術上有其獨特風格,不論是唱腔伴奏、身段都具有粗獷、奔放、豪邁、激越的特點。且唱詞口語化、大眾化、多為本地方言,深受縣民所喜愛。因此,除非是兵荒馬亂歲月,很多村都有業余懷梆戲班,一般人都能唱幾段懷梆戲。民國年間,縣里有懷梆戲班。解放后,縣里有沁河劇團。建國后,縣里有懷梆劇團。懷梆所演的傳統劇目,計有《反西京》、《九頭案》、《羅煥跪樓陳塘關》等160多個?,F代戲劇目計有《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50多個。所演傳統劇目,多無劇本,全憑老藝人口授。1962年始著手挖掘、整理傳統劇目,方有固定劇本。后人對懷梆唱腔多次加以改進,使之在保持原有高亢、激昂、粗獷、豪放之優點的同時,藝術水平又有所提高。
懷梆已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