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和平坊?。〞詵| 攝影)
此地曾是遼、金城東北郊的興國寺。元代擴入元大都城內,改名為萬壽興國寺。明永樂定都北京時,在紫禁城東西兩側建太廟和社稷壇,清因之。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為明、清皇帝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太社和太稷的場所。民國之前,社稷壇基本上沒有變化,辛亥革命后,社稷壇的祭祀功能和原有的象征意義都消失了。民國三年(1914年)內務總長朱啟鈐將社稷壇改為中央公園,在南面辟一門(今中山公園南門),后又在西辟一門(今西門)。民國四年(1915年)將原在禮部的“習禮亭”遷建于園內,民國六年(1917年)從圓明園遺址移來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蘭亭八柱”和“蘭亭碑”。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曾在壇北的拜殿停靈,1928年改拜殿名為中山堂,以志紀念。同時,公園改名為中山公園,增建了一些風景建筑:東有松柏交翠亭、投壺亭、來今雨軒,西有迎暉亭、春明館、繪影樓、唐花塢、水榭、四宜軒,北有格言亭等,以適應新的功能要求。1929年在中山公園內成立中國營造學社,這是影響中國建筑學科發展的大事;1942年7月建中山音樂堂。還將戟門改為電影場,后為革命圖書館,現為全國政協的會議廳。新中國成立后,公園曾多次修葺,又增添了一些大型文娛建筑,其中最重要的是1957年-1999年對位于內壇的中山音樂堂多次進行改建和擴建,其位置在內壇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