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的地鐵、公交上,在打開電腦的辦公室里,在懸掛了液晶電視的自家客廳里……通過各種各樣的媒體工具,人們已經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娛樂,娛樂業如同空氣一樣,充斥我們身體所及的每個空間。正是因為如此,回顧以新中國建立以來的60年娛樂場所變遷史,才更能夠清晰發現中國人在娛樂方式、娛樂思維、娛樂觀念等多方面的變化。
娛樂場所的變遷,和整個中國社會、政治形態、人民心理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梳理60年娛樂場所變遷史,有助于我們了解這個古老國家在經過了傳統與現代、集體與個人、封閉與開放等觀念碰撞之后,娛樂在不同時期的真實存在形態。
廣場:群體聯歡的標志性場所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之后,一場盛大的慶典活動在天安門廣場拉開,據記載,當時有30萬軍民參加了慶典活動。自此,廣場成為大型群體聯歡活動的標志性場所。
焰火晚會、文藝表演、全民參與……廣場聯歡以其浩大的聲勢,帶來了具有強大感染力的激情,這種娛樂效果是其他娛樂場所所不能比擬的。在廣場娛樂中,人在感受到自身渺小的同時,會發現集體的強大,并會因為自己成為集體的一分子而感到驕傲,這種愉悅感會讓人們對廣場娛樂產生參與的沖動。
廣場娛樂往往發生在重大的政治事件或紀念活動之后,人們往往會因為自己參與和見證了歷史而激動不已,因而廣場聯歡留下的娛樂記憶,總會更為深刻地留在人們的腦海,并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鍍上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