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報訊 央行14日在發布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時,首度公布社會融資規模:今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加4.19萬億元,同比少增3225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占比較去年同期下降。央行調統司司長盛松成在同日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稱,當前使用社會融資規模作為貨幣調控的中間變量,有利于有效地控制物價。
分類來看,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2.24萬億元,同比少增3524億元;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1474億元,同比少增457億元;委托貸款增加3204億元,同比多增1684億元;信托貸款增加91億元,同比少增2047億元;銀行承兌匯票增加7611億元,同比少增1471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4551億元,同比多增1874億元;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1558億元,同比多增309億元。
從結構來看,今年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規模的比重最大,達到53.5%,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1個百分點。同時,企業債券的發展最快,占融資規模比重為10.9%,同比高4.9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則占比3.7%,同比高1個百分點。
盛松成表示,通過分析近10年的數據來看,社會融資規模同物價、GDP、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的相關性,要好于人民幣貸款與這些指標的相關性。尤其是對于物價,社會融資總量與CPI的關聯度為0.65,而人民幣貸款與CPI的關聯度僅為0.54。因此,用社會融資規模代替人民幣貸款作為貨幣調控的中間變量,有其合理性。
中金公司則認為,社會融資總量作為一個領先指標,有助于市場判斷經濟增長和物價走勢。但是即使在使用社會融資總量的指標后,銀行信貸仍然是央行調控的主要標的。信貸可通過貨幣乘數創造貨幣,影響總體流動性,而直接融資不創造貨幣,且目前銀行信貸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重更大。同時央行對于信貸供給除了利率調整外,還有包含窗口指導在內的一系列調控手段;而對直接融資的調控手段則有限。
中金公司預測,貨幣政策對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一個共同影響渠道是利率的變動。重視社會融資總量,意味著利率在貨幣政策調控中的作用將增加,未來需要更多關注央行流動性管理對市場利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