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德國駐華大使談2011年中德關系
活動描述
- 時間:2011年2月16日10:00 嘉賓: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簡介:中德兩國長期一直以來在互信互利基礎上廣泛合作發展,多次進行高層互訪,并建立了以“能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為核心的戰略伙伴關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在今后幾年將如何在上述領域里與中國加強合作?我們聽聽德國駐華大使如何解答。
文字內容:
- 中國網:
大使先生,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們的采訪?,F在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應該是回顧2010年中德雙邊關系一個很好的時機。
2011-02-15 14:05:21
- 施明賢大使:
首先非常感謝你們的采訪,并對新的一年,不僅是公歷新年,而且是中國的農歷兔年獻上我誠摯的祝愿。
2010年中德關系在很多方面都很好。我認為,我們為兩國政府建立互信走過了一段重要的歷程。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加強了兩國的高層互訪。聯邦總統于5月訪華;聯邦總理6月訪華,并與溫家寶總理發表了聯合公報。公報首次描述了1972年中德正式建交后兩國關系的細節?!皯鹇曰锇殛P系”的核心是能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這樣我們就相比以前更加確信,中德伙伴關系不是死氣沉沉,而應該并且的確是生機勃勃的。我們將在今后幾年在上述領域里加強合作。
2011-02-15 14:06:25
- 施明賢大使:
在此基礎上,兩國決定在2011年進行第一次由兩國總理主持,部分內閣成員參與的政府間協商。也就是說,在一個非常高的水平,在一個非常廣泛的范圍,而且具有必要的和實質性的深度。這是兩國關系中前所未有的。聯邦政府只選擇少數伙伴進行這種磋商。
這些舉措是通過一系列訪問達成的:去年多位中國部級官員訪問了德國;溫家寶總理在去年秋季參加中歐峰會時意外造訪德國,并在德國國賓館梅澤貝格宮與聯邦總理舉行了會晤;今年一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對德國進行了一次重要訪問。這一系列重要的訪問凸顯了雙方的利益。兩國關系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而應該在經濟、科學、文化、教育等核心領域打好更堅實的實質基礎并將其加強。
我認為我們已經明確表示,政治關系是這一戰略伙伴關系的基礎,但它們是通過社會交往得以夯實的。我們去年在科學、教育、文化交流方面在中國舉辦了許多大型項目,得到了很大的關注,比如“德中同行”以及上海世博會德國的亮相。
2011-02-15 14:14:36
- 中國網:
您提到,中德不僅促進和擴大了經濟關系,而且兩國政治家也建立了更多的個人接觸。李克強1月6日至9日對德國進行了訪問。身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他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德國的一個重要政治伙伴。那么德國聯邦政府如何看待李克強,不僅是作為一個政治伙伴,也包括他個人?
2011-02-15 14:16:35
- 施明賢大使:
我認為,李克強副總理在柏林和在整個德國都受到了高規格接待,這表明,德國把他視作一個政治家和未來的合作伙伴他會見了德國聯邦總統,聯邦總理,副總理兼外交部長以及聯邦經濟部長,并與他們舉行了會談。他會見了德國經濟界精英,參加了一個大型晚餐,并發表了主旨演講。他還受到了巴伐利亞州州長和高層經管人員的高規格禮遇。這一切表明,作為一個政治家,新一代領導成員之一,理所當然地最受關注。這次訪問非常好,因為它建立了信任。信任有利于伙伴關系的長遠發展?;锇殛P系具有這樣的功能:只有當雙方都認可并信任他們的合作伙伴,才能在此政治基礎上開展具體項目。
2011-02-15 14:17:03
- 中國網:
那么他不僅是作為政治家,而且其個人沒有對兩國關系的建設發揮重要作用嗎?
2011-02-15 14:18:42
- 施明賢大使:
我想,在政治領域人們不能把個人與職務分割開來。從來都不是純粹的職務本身,而總是擔任職務的個人,才能最終促成卓有成效的合作。當然,擔任某職務的個人有著嚴肅對待并發展這種伙伴關系的意愿,是必不可少的。
這點在李克強身上是顯而易見的。他把德國看作中國在歐洲的重要合作伙伴,并用了多種方式來表達這一點。但這也是他表達自身重視這些人,并展現自己善于溝通和論證的個性的方式。我相信,我前面提到的會見締造了建立新的個人關系所必需的信任。
2011-02-15 14:19:13
- 中國網:
我們來談談貨幣問題吧。2001年開始,歐洲各國使用歐元作為統一的貨幣,目的是使其成為全球大的貨幣之一,打造其自身在世界上強大的地位,或許還能與美元抗衡。由此帶來了一些貨幣的升值。雖然征兆不同,但中國目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很大。人民幣是與美元掛鉤的。您怎么看?中國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嗎?
2011-02-15 14:20:01
- 施明賢大使:
首先,必須指出:重創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幾乎成為歷史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后果使我們重新思考,該如何組建國際金融體系。毫無疑問,在未來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經濟區,即歐盟,美國和以中國為首的亞洲,通過其貨幣的相互協調將承擔特殊的責任,這也是去年二十國集團討論的結果。
歐元區要克服已知的內部問題,即結構問題,并表明,歐盟必須作為一個整體,包括全部27個成員國,來應對現代全球經濟的挑戰。這些結構上的變化是必要的,也是困難的。一些國家,比如德國,之前已經完成。我明確地說,德國因為兩德統一和新舊聯邦州融合,比別國更早地進行了經濟和金融業的結構調整。
2011-02-15 14:20:27
- 施明賢大使:
換句話說,由于種種原因,我們正處于一個結構變化的過程之中。
我認為這是相當客觀的,在這個過程結束時,這些大型的經濟體也將成為國際貨幣集團的主要參與者。而且我可以毫不懷疑,歐元不僅能得以恢復,而且能夠并最終發展成為一種穩定的貨幣。大國,特別是德國,法國和英國的政治意愿正在于此。美國將仍然是重要的參與者之一。美元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是主要貨幣。
但我認為,隨著最具活力的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必將在中期內進入國際貨幣集團。這要求人民幣面對其他貨幣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調整,就跟實體經濟所要面對的相同。當然還存在著貨幣差距。這一調整過程將以何種速度進行,還得由中國政府審時度勢來決定。
2011-02-15 14:21:25
- 施明賢大使:
這是所有其他經濟體都必將經歷的進程。這在中國已經獲得認可。中國自己的工業結構改革還沒有進行,因為跟歐洲一樣,人們還有來自舊的結構的負擔需要解決,而且因為人們仍然處在建設進程中。這就對經濟提出了要求,必須要從大規模生產和出口的外向型經濟向有更高價值供應鏈的經濟轉變,當然,這就需要高價值生產方式,從而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這一過程在歐洲經歷了更長的時間,而且必須要進行。
2011-02-15 14:21:30
- 施明賢大使:
我們看到,調整措施在2006年至2008年便已實施。之后這一調整過程在金融危機時得以延續。去年年中開始,中國政府再次實行了靈活的機制,這使得人民幣在過去半年相對于美元升值超過百分之三。我認為這將在未來數年繼續,人們最終將按照實體經濟權重來調整貨幣。這是必要的,目的是使大的經濟體在決定今后幾年和幾十年的交流中協調并存。
長話短說,我相信人民幣將成為國際貨幣集團的主要貨幣之一。我們將在未來幾年持續經歷這一調整過程。
2011-02-15 14:21:35
- 中國網:
您的觀點是將會有多種儲備貨幣,而人民幣在一個較長時間內還不能起到美元所起的作用?
2011-02-15 14:22:09
- 施明賢大使:
在一個我們在二十世紀沒有經歷過的全球化的經濟中,很難想象只有一種決定國際經濟發展的貨幣。我相信,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會出現一個由許多重要的儲備貨幣組成的集團。同時,將有一種除美元和歐元外的新的貨幣,比如人民幣,登上歷史舞臺,并可能發展成為一種參考貨幣。
至于其他貨幣如日元能否進入該集團并發揮作用,取決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如果預測國際貨幣舞臺將朝著只有一種儲備貨幣的方向發展還為時尚早。我沒有看到任何證據。
2011-02-15 14:22:33
- 中國網: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他的美國之行前表示,人民幣要成為儲備貨幣,也許要走更長的路。我現在想就特定經濟區的大型區域貨幣提問。亞洲是否應該同歐元區一樣使用統一的貨幣呢?
2011-02-15 14:23:09
- 施明賢大使:
這是一個需要亞洲各國政府根據它們經濟與金融政策的結合程度自己來決定的問題。您一定還記得,我們歐盟一體化進程可是持續了四十多年。也就是說,歐洲國家做出了犧牲,向歐盟移交了若干主權。這樣才使商品、人員和服務在一個大的經濟區域內的自由流動成為可能。這是一種共同貨幣產生的前提條件。我們目前正在討論是否要調整經濟和財政政策,以適應歐洲整體的需求。這是一個將在未來數年深入討論的過程。
這些都是需要在一個亞洲團體內實現的前提條件。我不是指某一個團體,因為迄今為止,除了東盟在經濟領域能夠達到這種一體化的程度外,其他亞洲團體還無法達到。這也是一個政治意愿的問題,也沒有歐洲國家會對亞洲的合作伙伴提出任何建議。這必須通過亞洲各國政府出于政治意愿而采取行動來實現。本人不排除還要經歷中長期考慮的可能性。但坦率地說,我目前還沒有看到亞洲有為實現這種融合所做的認真努力。
2011-02-15 14:24:01
- 中國網:
您是認為要實現融合還要走很長的路?
2011-02-15 14:24:55
- 施明賢大使:
如果這是亞洲國家的目標的話,我認為是這樣的。但我覺得這還不十分明朗。
2011-02-15 14:25:16
- 中國網:
在采訪開始時您說,能源、環境和氣候這三個主題在中德“戰略伙伴關系”中發揮主要作用。您自己也已經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了幾年了。您是否感受到環境條件由于實行了更好的環保措施而得到改善了呢?
2011-02-15 14:27:02
- 施明賢大使:
我認為我們所有在北京生活的人都親眼見證了在這個生活著1900萬居民的城市中從奧運會前到現在空氣是如何改善的。由于承載著巨大的交通量,每天都有上千輛新汽車上路,因此北京的空氣質量還沒有柏林的好。但北京市為使嚴重的環境問題得到一點改善已經采取了重大舉措,這一點很清楚。
在我看來,在首都發生的事情可以作為一種思想改變的代表,我可以肯定,這種改變在中央政府和中國的許多地方都在進行著。
2011-02-15 14:27:26
- 施明賢大使:
我認為,實行新形式的環境政策、建設綠色經濟并實施實質性措施防止對環境的破壞關乎經濟和社會利益是一種全新的認識。過去20年,空氣,水和土壤污染帶來的嚴重后果在中國隨處可見,造成了經濟上的損失。人們已經承認,從經濟政治角度來說,對于可持續經濟,環境損害成本比大規模資金投入更巨大。
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已經下決心要實行環境政策,絕不僅限于一個領域,比如不只是通過縮減火電廠數量來實現減排,而是實行以節約能源、提高能效、逐步調整能源結構,從依賴化石能源走向發展可再生能源為目的的一攬子政策,重新定義經濟活動范圍,并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開展經濟活動。
2011-02-15 14:28:00
- 施明賢大使:
舉個例子:車輛和建筑物是二氧化碳的兩個主要排放源。車輛方面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即發展新的動力技術,從開發混合動力引擎到電動汽車,至少可以減少市中心的空氣污染。這將在今后幾年和幾十年引發汽車市場的革命。
我相信,城市交通的未來在電氣化,不僅是指汽車,而是公共交通工具和出租車占主要比例的網絡化的電氣化交通,而舊的汽油動力車輛將搭配混合動力技術繼續使用。同時,高速鐵路將不同的城市連接起來。到2020年,中國高速列車數量將翻一番。屆時中國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鐵路網。
2011-02-15 14:28:14
- 施明賢大使:
這些治理交通措施組合在一起有助于中國城市的減排。但是這還不夠。因為還會出現電從何來的問題,電力生產是否會產生排放。即使它們被轉移到城市外圍,仍然會排向天空。
在這里,我看到一個明確的承諾。中國將由發展化石能源轉向開發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在中國很重要的沼氣或類似能源。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成本很高。因為有些可再生能源一向昂貴,還必須經受市場的檢驗。
2011-02-15 14:28:20
- 施明賢大使:
我認為,人們要正視這個責任。我們饒有興趣地聽到,中國政府已經制訂了措施,并作為“十二五”規劃的一部分,這清楚地表明,中國已經從國家層面開始履行這些所謂的國際責任。
現在國際社會由許多成員國組成。中國跟美國和歐洲一樣是大的成員國。中國現在是最大的空氣污染國,其次是美國。承擔這種工業發展帶來的事實上的責任,尤其需要國際化和建設性地與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尋求解決方案。幾個星期前舉行的坎昆(氣候變化大會)表明,我們在正確的道路上。
2011-02-15 14:28:44
- 施明賢大使:
另一個問題是分配。讓我們假設一下,我在甘肅產生了風電,必須通過復雜的分配系統,將的能源輸送到人們生活和工業發達的地區。這意味著我不僅需要新能源來源,而且需要智能的輸送系統,在今天被稱為智能電網,它能夠高效地分配能源,保證足夠的能源儲備供人們需要時使用。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因此要使能量結構和相關技術的發展達到工作要求,還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
我們在中國反復聽說的目標,即到203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比重超過百分之三十,是能夠實現的。
2011-02-15 14:29:14
- 施明賢大使:
另一個可能更重要的領域是能源效率。它是節約能源必然要涉及的。在中國發生得最多的就是公共和私人樓宇的建設。在過去的20年間已經建了很多了。放眼望去,建筑吊車隨處可見。
在未來15年內中國建設的樓宇將是過去20年的兩倍。如果所有都按照今天的節能建筑標準和技術建設,與今天維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筑所需的能源相比,將節約多達百分之四十五的能源。
換句話說,這是對政策的挑戰,因為必須要制定標準,并確保它們能夠貫徹落實。
2011-02-15 14:29:40
- 中國網:
建筑材料的生產和建筑本身都會產生許多排放?,F在,中國不僅要慢慢地調整能源結構,還要在應對多種挑戰的同時進行西部大開發。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城市在過去二、三十年間發展迅速,但同時也伴隨著人口遷徙問題?,F在人們認識到,必須建設并促進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這一開發將或長或短地制造更多建設項目和能耗。中國如何才能解決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
2011-02-15 14:30:14
- 施明賢大使:
您所描述的過程會這樣出現。我認為,從中國的中部到西部將出現重點城市。就如同中國西南部的中心已經在重慶、成都和南寧出現。這一進程已經開始。
我認為這清楚地表明,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認為有必要避免比東部和東北部的大城市更大的密集體出現。應該不會出現擁有五、六千萬人口的城市。重慶就是個例子,它的人口已達3300萬至3900萬。
必須要建設既能為工業和服務業提供足夠的勞動力,又能夠滿足人們休閑娛樂需求的密集體。
2011-02-15 14:31:04
- 施明賢大使:
對于那些有意愿并應該發展的地區來說,如果人們從一開始就為其制定一個注重這種平衡的城市發展規劃綱要,就容易得多。我很受觸動,并一再指出,內蒙古,青海,甘肅的大城市非常重視在城市中心建設大規模休閑娛樂區,這不只是想想而已,已經得以實現。這表明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經濟與生態之間平衡的必要性。
理論上說起來容易,實踐中卻總是存在通過降低環境標準來省錢或在企業與經濟區建設中偷工減料的現象,這也成為后來的環境污染和危害事件的罪魁禍首。
這就需要政策支持。不僅是中央政府,而首先是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責任。它們必須在基層實施符合良好國際標準的中國的環境法律。將既定的標準切實納入規劃并監督其執行是十分必要的。
2011-02-15 14:31:50
- 施明賢大使:
腐敗問題在中國討論得很熱烈,并作為一個主題寫入白皮書,也是環境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很理解中國政要提出的“要運用法律手段反腐敗”。因為忽視平衡政策、不注重標準會給中國未來的地區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它們對(使經濟與生態之間)產生平衡非常必要。
這對中國來說也是一個契機,因為人們可以從東海岸和廣東經濟快速發展所犯的錯誤中學習。這些錯誤我們在歐洲和德國工業化過程中也同樣犯過。
2011-02-15 14:32:53
- 施明賢大使:
因此,如果我們的中國合作伙伴來看看德國魯爾區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時的樣子,再看看它如何發展到今天,也會很有收獲的。我們在遼寧與沈陽市政府會談時的討論就很有趣,因為那兒也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并希望了解其他人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
因此,意識到制定一個穩健的發展綱要的必要性,協調好經濟利益與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機會。這可能會為發展新的城市中心樹立良好的榜樣。但是中國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011-02-15 14:33:00
- 中國網:
您如何看待中國在環保領域的責任?中國必須同時應對多種挑戰。許多國家都希望能繼續在中國生產產品。放眼全球,中國是否在環境污染問題上被迫承擔了過大的責任呢?
2011-02-15 14:33:26
- 施明賢大使:
首先我認為,全球范圍內,沒有人讓中國承擔了過大的責任。我相信,中國有很大的責任。我認為,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一個新的大的成員要逐漸承擔這些責任。
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中國用了二十年就經歷了一個其他國家需要一百年才能完成的跳躍式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受到了工業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如空氣污染就是一個大問題,人民也已經認識到了。
2011-02-15 14:34:01
- 施明賢大使:
我認為,人們要正視這個責任。我們饒有興趣地聽到,中國政府已經制訂了措施,并作為“十二五”規劃的一部分,這清楚地表明,中國已經從國家層面開始履行這些所謂的國際責任。
現在國際社會由許多成員國組成。中國跟美國和歐洲一樣是大的成員國。中國現在是最大的空氣污染國,其次是美國。承擔這種工業發展帶來的事實上的責任,尤其需要國際化和建設性地與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尋求解決方案。幾個星期前舉行的坎昆(氣候變化大會)表明,我們在正確的道路上。
2011-02-15 14:34:10
- 施明賢大使:
中國在與其他新興經濟體共同明確表示,愿意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原則的基礎上承擔自己那部分責任。重要的是,發達國家都承認,中國和新興經濟體當然有權利繼續發展經濟。這是任何人都無法辯駁的。
但同時,一個經濟蓬勃發展的國家有義務盡其所能,盡量減少發展所造成的一切損失。
這是兩個相互融合的過程,將決定未來數年的問題。一方面,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將導致越來越多的能源消耗;同時試圖通過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并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減少能耗。這將意味著我們可以最終減少能源消耗的絕對值,并由此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011-02-15 14:35:29
- 施明賢大使:
我認為,各方都有盡可能加快這一進程的政治意愿。中國將舉全國之力實現這一目標。但我也希望中國能通過簽署一項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合約來清楚地表明這一點。在我看來,這必須在中國、印度、巴西和其他新興經濟體能夠在其中盡國家最大可能來完成的框架內提出。
我認為,一種自我約束,或稱為條約文書,能夠形成信任,因此是必要的。我相信,如果各方都邁出適當的步伐,這是可以在2011年12月在德班舉行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會議上達成的。
2011-02-15 14:36:29
- 中國網:
中國把這方面的政治愿望寫進了“十二五”規劃,從而受到國家支持。但是中國也提出:西方工業國家掌握先進技術,能夠使中國完成任務。這要比中國使用本國技術力量有效得多。這里涉及到了技術以及知識轉讓。不久前中華人民共和國頒發了國際技術與科學合作獎,獲獎者包括三名德國科學家,除了一名天體物理學家和一位建筑專家外,還有前聯邦環境部長克勞斯特普費爾博士。
在中國看來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西方工業國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進行這種技術輸出,是否愿意與中國及其他門檻國家進行必要的科技共享,以便使這些國家更快更好的進行其勢在必行的結構改革?
2011-02-15 14:37:06
- 施明賢大使:
我認為,過去20年的歷史已經清楚地表明,中國自身的發展非常依賴從工業國家引進技術。這種情況在未來幾年會有所減少,因為中國已經開始自己研發技術,并致力于成為技術大國,在國際市場某些核心領域推銷自己的技術。
第二點:歐盟尤其是德國在過去二十年里向中國輸出的技術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也正是因此,德國經濟在中國享有很高的聲譽。這種技術輸出遍及所有相關技術領域,特別是在能源以及我們剛才提到的如汽車和房屋建設領域,這些領域中應用到的絕緣等先進技術對于節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在過去幾年從中獲利,并實現了其從國際社會中所期待的正當利益。
2011-02-15 14:37:53
- 施明賢大使:
我認為,這種技術轉讓在未來幾年還將繼續。有一點非常明確,這種技術轉讓將在自愿基礎上進行,不允許存在以合同條款來強迫技術轉讓的形式。任何公司都不可以這樣。德國不存在這種前提下的技術轉讓。我們的百家公司已經證明,他們樂意將技術帶到中國市場。在自愿基礎上,有了對在技術領域中處于核心地位的知識產權的足夠保護,這一進程將會有實質性的進展。
2011-02-15 14:38:05
- 施明賢大使:
知識產權是發展創新社會的前提。中國自己也感受到了這點。過去,因為損害知識產權而發生法律糾紛常發生在中德合作伙伴間,現在,十分之九的這種法律程序都是由中國公司間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的摩擦引起的。保護知識產權也已經成為了中國的一個問題。一個中型企業的生存依賴于其核心競爭力,其存在于產品本身的創新型的核心內容是否得到保護。因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拿到產品后就能獲取產品的核心,能夠制造所謂自己的產品。這是國際游戲規則?;仡欉^去的發展,我堅信,這個問題首先已經被認識到,而且在法律層次上已經沿著良好的基礎得以推進,現在需要的就是在實踐中貫徹執行。
2011-02-15 14:38:41
- 施明賢大使:
這里同樣需要具體的管理措施。而違反知識產權保護的行為必須受到嚴懲。無論是中國產品還是歐洲產品,這種措施都將產生必要的信任。只有這樣做了,才能進行技術轉讓。
總的來說,作為聯邦德國或是德國經濟體,我們在向中國輸出新技術方面根本不存在任何問題??v觀整個德國經濟領域,我們掌握先進的經驗。但是雙方必須認識到,我們不得不努力克服一些個別行為,比如損害知識產權保護或者在合約談判時違反技術轉讓的自愿原則等。遵守了上述條件,兩國技術合作前景廣闊。
2011-02-15 14:38:50
- 中國網:
在結束采訪前,我想請您展望一下2011年中德兩國在剛才對話中談到的領域中的總體關系。德國最想做什么,作為德國駐華大使您將有何作為?
2011-02-15 14:39:16
- 施明賢大使:
我們面臨積極的一年。2011年合作將會繼續,而且,如同我在開始的時候提到的,它還為雙方交流帶來新高潮。政治高潮是在7月份舉行的部長級的政府磋商。我們努力落實政策,推行在去年7月發表的聯合公報中達成的共識。而在我們所談到的重要的經濟領域,雙方合作將會邁出具體步伐。
除了經濟領域,我自己還對加強兩國文化合作,加深教育和科技交流具有極大興趣。我們在文化方面籌備一個大項目。中國國家博物館3月份重新開館,4月,我們將作為第一個大型展覽在這里隆重展出德國藝術。這是德國有史以來在國外最大的一次展覽,此次展覽的主題是“啟蒙藝術”。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主題,它重新定義了歐洲精神史以及150年前的社會發展。
2011-02-15 14:39:43
- 施明賢大使:
另外,此次展覽還將成為中國年輕一代和德國伙伴之間對話的橋梁。對話的主題產生于此次展覽。
啟蒙是現代社會政治和歐洲發展在精神史層面上的溫床。問題便來了:為什么建立在啟蒙基礎上的歐洲像我們的發展那樣前進?為什么中國的社會發展朝著另一個方向前進?我相信,這都是由此產生的有意思的話題。
我們希望除了這個在國家博物館為期一年的展覽之外還能進行一系列的對話,這種對話同樣持續12個月,并以大型公共論壇,由藝術史學家、哲學家、思想家和社會學家參與的小型見面會和會談為主要形式。我們希望這是一個公開的對話,能夠從總體上改變和加深理解。
2011-02-15 14:40:21
- 施明賢大使:
我認為,友誼的基礎主要建立在認識伙伴,了解他的歷史和精神史,明白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什么之上。我保證,通過這樣一種對話,我們能加深相互了解。這必將在伙伴關系和非政府領域中產生一個新的重要的價值。
我們將嘗試在教育和科學領域加強已有的大量的伙伴關系建設。我們會在“中德未來橋梁”的題目下為青年帶頭人構建網絡。在經濟、文化、教育和政治領域杰出的25-35歲的年輕人相聚在暑期學校,年輕一輩加深相互了解。我們希望由此在未來10年,20年或者30年構建成一個聯系網,繼續推動雙方間的合作。這是我自己會全身心投入的兩個大項目,我承諾這將會為加深我們的友誼推動其發生質的飛躍做出貢獻。
2011-02-15 14:41:16
- 中國網:
大使先生,非常感謝您接收我們的采訪,謝謝各位網友收看!
2011-02-15 14:41:42
圖片內容:
視頻地址:
- mms://wmv5.china.com.cn/VOD/olderDataft/olderDatazfgy/20110216dgds_1297816605.wmv
圖片大圖:
-
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做客中國訪談
中國網
-
中德伙伴關系不是死氣沉沉,而應該并且的確是生機勃勃的。
中國網
-
政治關系是戰略伙伴關系的基礎,但它們是通過社會交往得以夯實的。
中國網
-
我相信人民幣將成為國際貨幣集團的主要貨幣之一。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