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經歷著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嚴竣的挑戰,國家、企業、個人該如何規避風險籌劃未來?1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迅速出臺了擴大內需十項舉措。我們應如何理解并實行這些措施?擴大內需的政策又將為中國應對全球經濟危機的挑戰帶來什么影響?“中國訪談”頻道邀請經濟學領域的八大專家為您解析! |
|
金融危機下的投資機會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責任編輯: 王瑞芳 |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
美國的次貸危機波及全球。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也難以獨善其身。但是,危機往往也意味著轉機,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轉機?金融危機給新興市場帶來哪些機遇?在中國市場有哪些投資機會?如何抓住機遇壯大中國金融體系的實力? 生死攸關時刻,是走出去“抄底”還是做好自己的事 中國網:金融危機對于世界經濟的影響非常大,而且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表現形態。您認為它對中國經濟和中國股市產生了哪些影響? 譚雅玲:我覺得對中國經濟和股市產生的間接影響,從目前來看比較大一些,但是它的直接影響,可能要進行后續的觀察。因為在心理上的影響對中國帶來的抑制比較明顯,從中國股市不斷低迷的角度來看,受到特別是美國股市、西方股市不斷下跌態勢的沖擊力很大。我們的股市有漲有跌,但是更多的是隨同西方股市的狀況,特別是美國股市比較大的下跌幅度的抑制是比較明顯。 近幾天我們的股市在不斷上漲,已經突破了2000點,但實際上美國股市下跌的幅度更大,昨天晚上下跌了400多點。雖然從市場和經濟形態上,我們和西方純自由市場的經濟和完全自由的經濟有很大的差別,但是經濟全球化已經不可避免的把全球的心理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了,所以它所產生的聯動,甚至負面的壓制比較突出。 中國網:很多人認為危機對于中國的經濟和中國的出口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升級轉型的機會,而且有望更上一個臺階,縮小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差距。您認為它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有哪些促進作用? 譚雅玲:這是兩面的。在整個外部環境不太好,特別是這一輪金融風暴的特色是發達國家而起,而且又是最發達國家美國而起。他們的經濟面臨很大困難和壓力,但是并不代表他們的市場地位和市場資質的改變,他們依然是發達國家,而中國依然是發展中國家。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鏈也好,資金鏈也好,主導面都在發達國家。 所以在這次的風波當中,可能對中國企業是一個機會,但是這個機會不代表著你可以崛起,可以和發達國家平起平坐。在很多制度、產品和戰略、策略,包括品質、品牌,以及觀念和制度上與發達國家有很多的差別,有這個機會,但是世界上的發展水平和分工依然難以逃脫兩個基本界定,那就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國現在是發展中國家的水平,發達國家出現的問題會給發展中國家很多的機會和空間,但是這個空間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因為時間的概念不是靠短期來解決的,而時間背后帶來的是品牌,是一個競爭力,是一個企業更大的規模和更大的效率,來提升企業的發展和競爭力。 所以,我們要把握機會,提升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數量和質量。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自身所處的環境和水平,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創出自己應該有的競爭力和自己的生存,甚至是發展空間。 中國網:您認為當前的情況下,中國最應該把握的機會是什么? 譚雅玲:在國際市場一片混亂、慌張的情況下,中國最應該把握的是自我和自主,就是搞清楚自己處于什么樣的階段,自己發展處于什么樣的水平,自己存在什么樣的問題,而不是外部所有的東西全部把我們搞亂。雖然價格的鏈接不可避免,因為西方所有發達國家第一市場比重非常大,第二貨幣影響力非常突出,第三它所有的經濟指標或者市場份額都比中國要大,所以它是主導的影響力。 作為中國按在被動地接應西方的價格或政策、戰略的時候,我們要搞清楚自己目前的困難和壓力,面對自己的優勢去爭取機會和空間,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的更好。這樣的話,在我自己的發展空間和基礎上,有提升、有創造、甚至有更強勢的展現,這樣在整個世界經濟當中,包括國際金融和經濟競爭中,我們的能力會增強,地位會提升,影響力會擴大。 但是這里面自我主見、自我認知,包括自我對價格、政策、戰略的規劃和長遠設想是最重要的第一前提。 中國網:最近有網友提到花旗、美林季度虧損非常嚴重,是不是為一些金融機構和企業“抄底”提供了一個好的條件? 譚雅玲:我一直不太贊同抄底的說法。因為在西方比較規范、全面、綜合的市場技術或者市場競爭中,任何一個價格高點可以掙錢,低點也可以掙錢,無論是高點,還是低點取決于你的判斷、基礎和規劃。所以這里面簡單認為華爾街可以抄底,第一這個低在哪兒?美國股市從13000點跌到現在的7000多點,大家認為是底嗎?未來會怎么樣?到9000點的時候,大家認為可能是低,走到8000點,現在又走到7000點。 從這個角度來講,單靠一個價格的指標來判斷它是一個底線,這個認知有點偏頗,而且是對投資理念認知不全面的一種表現。再一個角度,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包括華爾街是最發達的國家,最優質的資本市場,規模最大的資本市場。在這一點上,即便我們抄底了,我們的經營管理、把握分寸、控制能力能不能把這個底做到利潤最大化、效益最優化,這值得我們思考。 因為我們的經驗、發展過程和水平有差異,所以在抄底以后,我們能不能經營管理,能不能準確的把握,能不能有效的發揮這一板塊,對我們的經濟和企業發展的有效支持和作用,這又是一個問號。 所以在這場華爾街金融風暴當中,一方面我們要吸取西方國家的教訓,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積累自己的經驗,做好目前的勢力、水平和現階段能做到和做好的事情。 中國網:據您了解,華爾街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入股、并購持什么樣的態度? 譚雅玲:僅從《美國外資銀行安全法》就可以看出來,所有外資如果參與美國的金融機構或者金融體系,它的最高持有股份只有8%。從這個角度想,美國人對自己的企業在外資的參股上有很強的控制力,他是最發達的國家,是最優的國家,在這一點上,它控制了10%的比例,那么它對國家安全,包括金融財富的保護色彩比我們目前的指標界定要緊的多。 美國人認為中國要開放金融市場,開放金融體系,美國人想在中國開更多的分行、代表處、跨國公司,所以要求中國的審批和開放程度更大一些。但是美國作為一個最大的國家,它對外資的敏感和對外資的控制是非常嚴謹的。招商銀行在美國開一個分行用了16年。所以在比較過程中,我們要學會任何一個國家的開放度和開放水平都是跟它自身的控制能力、監管能力,甚至是把握能力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如果開放過度,就會出現金融風險,甚至出現金融危機,這對國家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因為這樣會影響甚至是約束、傷害有效的金融改革,包括經濟改革的進程,對持續長遠發展是不利的。所以我們要盡量防止出現更大的金融危機、金融風暴,甚至經濟的問題,應該從國家利益和金融安全的角度去考量我們的對策和對外“走出去”的戰略。 個人和企業要找準位置 危機中有不同的投資策略 中國網:像您說的,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而且中國的經濟已經慢慢的融入到國際貿易體系當中。近兩年,中國也嘗試做了很多的海外投資,但都不是特別理想。您覺得這是什么原因呢? 譚雅玲:主要的原因是經驗和經歷。因為金融的高端不僅僅需要有技術、專業,更重要的是要有經驗。這個經驗是經歷和經過的積累。相對于美國的200多年的金融史和中國只有17、18年的金融史,我們的缺陷比較多。在專業或技術水平上,我們或許達到了西方國家的程度,但是在經驗和經歷過程中,我們沒有西方充分的經驗。無論在產品和制度層面,我們都和西方最發達的國家有很大的差異。 所以在國際專業的市場經濟或者是金融板塊,它的劃分分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可以分為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國家,還有轉軌國家。而中國依然在發展中國家板塊里面,發展中國家可以站在最前沿,就是新興市場國家,但是和發達國家按還有巨大的差異。所以我們看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水平階段,這才是自我最佳的選擇。 中國網:相對于一些小型的企業來說,您認為目前合適的投資產品有哪些? 譚雅玲:要看你的資金規模和投資的認知,金融的問題就是玩錢。這里面要有技術和專業,還要自己的判斷力,是對未來回報、風險、價值和價格的判斷,這完全是自我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首先應該想到一個風險,而不是首先想到收益。比如說我有多少錢,我要賺多少錢,而首先想到怎么把錢的風險降到最低,這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作為一個相對規模比較小的企業來講,因為假使你的金融資產、財富有限,可以做一個多元化的組合,因為這個市場是多元化的,價格的起落是交替的,所以要做更多的產品,而不是單一的在某一個產品上期望自己有更多的回報。 中國網:有一些人認為現在是非常好的投資環境和時機,他們想投資一些實業,但是投資實業對決策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于投資一個實業來講,您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目前投資哪些產品什么比較合適呢? 譚雅玲:這是一個綜合的要素,而不是簡單的價格和價值問題,你的綜合判斷能力和管理能力、綜合的駕馭能力對于你購買一個實業更多一些思考。不是價格低又可以買,買完以后就可以賺錢,如果投資都這么簡單的話,包括這次的金融風波,包括美國次貸也不是那么簡單了,也不會引起全球這么大的振動和反響。所以從金融的角度看,我們看到,美國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有錢的,也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沒有錢的,因為他有巨額的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同時擁有美元的印刷權。 從這個角度講,美國人把美元玩得如此之好,他把全世界調動和控制起來了,把全世界都分配起來了。為什么這樣說?上半年美元貶值大家要接受,在美元貶值的過程中,所有大宗商品都在上揚,大家也必須接受。而在今年下半年,美元在不斷的上升,上升的幅度已經達到26%到28%,但是全球大宗商品都在不斷的下跌,石油已經回到68%。 所以對于這樣一種狀況,我們要想的是,美國人為什么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它有霸權,它背后有經驗。它為什么有充分的經驗?它有戰略。他走的每一步,做得每一個事情都有自己的打算,想要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未來做什么,它都非常清晰。所以作為企業來講,要做到實體的收購、并購或者投資選擇,首先要搞清楚我的能力有多大,我能做什么,我能管好什么,才能選擇投資方向和投資產品非常重要的基本點。 中國網:我們現在還有一位網友說,他對個人投資非常感興趣。就目前金融危機的的環境,個人有哪些投資機會?專家認為股市未來的走勢如何? 譚雅玲:從股市講,任何一個價格走到一個超低的點必然會反彈,但是干擾因素比較大。而這次金融風暴的最大因素是不確定,至于未來風暴程序時間、緩解對策、給價格帶來的方向都不是非常明確的。所以作為個人投資者,我覺得投資多元化會相對好一些。不能僅僅盯住股票,黃金投資、外匯投資、保險都有它有利的地方,而且有充分的空間。 所以不能僅以股票作為自己投資的主攻方向,更多的視野應該放到更多的金融資產或者投資產品上。這樣的話,第一,自己的視野非常寬泛;第二,在整個收益損失中,可能會組合性的規避或者防范,這樣對個人的有限空間或者有限財富,它的利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是不錯的選擇。 中國網:最近房價在跌,很多人看到股市不穩定,就轉移想去投資房產。您認為現在是好的機會嗎? 譚雅玲:論是房產還是股票,大家都不要有太大的期望值。期望過后,你虧損后心態就會扭曲。所以作為投資者心態很重要,心態是用自己的財富基礎和自己的知識認知,以及自己對未來的判斷去選擇投資品種和投資方向的,而不是聽別人說這個事情會怎么樣,那個事情會怎么樣來選擇自己的投資方向。這樣可能給你心態的不穩定和對判斷的方向帶來迷失會比較大一些,所以我覺得在當前次貸風暴當中,整個價格,整個經濟環境和對前景的預測判斷上,慌亂甚至迷失比較大。所以大家應該用平和的心態使自己的心沉下來去想事情的真相和原本,以及事情的未來。 中國網:中國這幾年的外匯儲備引起了世人的關注,昨天美國財政部公布的一個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達到了5850億美元,已經替代了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債主。對于這個消息一發出,就引起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通過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來幫助美國金融市場盡快恢復和穩定,從整體而言是有助于最小化中國外匯儲備在次貸危機中的損失。但我看到更多一部分人認為這不是一件好事,就現在中國的情況來看,繼續放在回報很低的美國國債里似乎是一個浪費,應該多投入在美國的技術和實業方面,您如何看? 譚雅玲:這個問題要兩面看,如果從外匯儲備的數量上,中國已經超過了日本。但是從外匯儲備的結構和質量角度看,兩者有巨大差別。因為中國的外匯儲備和日本的外匯儲備,從國家的資質度看,它是一個發達國家,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從貨幣角度講,他們的貨幣是自由貨幣,我們是本幣,所以我們跟日本的外匯儲備的數量和規模比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相提并論。日本的外匯儲備人均GDP分布是多少,中國是多少,這個差異沒有辦法去對比、平衡和考量的。 從外匯儲備的角度看,我們過去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情,如果從金融市場的博弈看,美國的金融市場在信譽、產品方面有很大的問題,但是在現行的體制下,我們選擇哪一種金融資產,無論是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哪一個份額最大,哪一個權威性最強,哪一個整體的影響力最大,這是我們值得考量的。如果我們不想用美元,認為是在幫助美國人,那么我們買那種金融資產,我們不能夠把所有的儲備放在人民幣身上。在外匯儲備結構當中是以外幣的形勢表現的,我們放在日元身上靠的住嗎?日元和美元比,我們會選擇美元,如果和歐洲比、英鎊比,無論是份額、規模、效率,影響力美元是第一位。我們現在所要考慮的是怎么樣在外匯儲備當中發揮對國民經濟,對行業改革、企業改革的效益。 因為在這個外匯儲備不斷增多的過程,我們有非常成功的經驗。就是向上市銀行注資,通過注資的方式一些銀行提高了自己的素質,走向了海外,在其他市場我們的影響力和價格、價值的體現。我們已經有了這些成功的模式和經驗,我們可以借鑒這些模式把我們的外匯儲備做到最佳組織和最有效的運營。 大家對外匯儲備的擔憂不是在它的數量上,而是在它的效率上。就是這么多的外匯儲備,不能在那里任憑別人的金融資產價格變動,他高的時候我們跟著升值,他低的時候我們跟著貶值,我們就是在被動地接應。我們要把被動變成主動,就是利用這1.9萬億美元,怎樣做好國內的事情,在做好國內事情的同時顯示是經濟競爭力和金融競爭力。就像銀行一樣,如果在沒上市以前,我們是國內的表現,但是走向海外市場以后就現實顯示了國際競爭力。所以從個角度講,規模和數據是一個角度,但是也要關注自己的效率和利潤,這才是我們關注外匯儲備更重要的層面和角度。 中國網:最近人民幣升值、美元的比值對歐元有一些上升。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情況很利于中國的經濟從出口轉向內需,您贊同這種看法嗎? 譚雅玲:出口轉向內需不是價格變化帶來的,它和你的產業結構、行業的分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能說外部不好了,就一定會變成內部好的東西。而從中國的現實來看,外部的外需在減弱,中國的內需提升也面臨著比較大的壓力,所以我們要出臺很多的對策。因此,從貨幣的升值角度講,它對企業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傷害,這點在這一輪人民幣升值過程中給企業的影響已經不言而喻了。 因為人民幣從2005年7月25日匯改到現在一直在升值,升值從慢變成了快。近期人民幣相對穩定是和美元反彈相對有聯系的,但是美元反彈達到20%幾,而我們的匯率下跌,或者它的波動期間只有2%到3%。從這個角度講,在一個國家的匯率價格沒有根本性地把握和主動地調控狀態下,匯率對經濟和企業的影響如果想出現一個轉變,這個可能是不太現實的。而在升值的壓力下,國內企業的被迫轉型和它在匯率均衡水平下的主動轉型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所以匯率的單邊升值脫離了國際規律和國際趨勢,我們應該把握住自己匯率水平,給企業更充分和主動的空間來調整自己產業結構和行業結構。 人民幣未來的前景依舊艱難 現在界定它的目標為時過早 中國網:有網友問,人民幣的表現是一直在升值,現在比較緩慢。針對于這樣的情況,人民幣也是一個強勢的貨幣。據您的觀察,未來人民幣的走勢是如何的? 譚雅玲:一個強勢貨幣不是靠價格來界定的。在美元貶值的時候,大家可以說美元不是強勢貨幣嗎?它依然是。強勢貨幣和它的身份、地位、市場覆蓋率、影響力而定的。單靠價格來認為人民幣是強勢貨幣太偏頗了。人民幣是本幣,而我們國際化的進程還相當復雜。僅從一個價格來界定人民幣的儲備價值有點太單一了,但是從人民幣的信譽角度來講是非常好的。因為97年我們承諾了不貶值,匯率改革到現在我們一直按照自己的需求不斷提升貨幣的價格。但是在這當中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為任何一個市場規律的價格都是有漲有跌,但是人民幣違背了市場價格,走了單邊上升。 從這個角度來想,我們的控制力和認知,需要回歸到常態的市場價格和市場價格體系中。所以對人民幣儲備也好、投資也好、價格也好,我們應該有一個理性和科學、客觀的態度來認識它,對人民幣未來的前景不能看的太簡單和樂觀,人民幣未來的前景非常艱難,歷史任務非常長期,面對外部的復雜性非常突出。因為我們是還沒有國際化的市場經濟體,在未來國際化中,既要考量你的體系架構,同時要考量你的判斷力和控制力,更要考量你的體系、價格、價值的合理性、科學性和有效性,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強勢貨幣。 中國網:您認為人民幣會成為一種儲備貨幣嗎? 譚雅玲:儲備貨幣可能是未來一個長久的話題。在現實的狀況下,你的人民幣國際化沒有實現,而在整個金融板塊中,你的資本項目還沒有完全開放,未來所要走的路還非常長、非常遠?,F在來界定這個話語或者目標,可能為時過早。 中國網:G20也是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很多人認為,這是世界金融體系朝著多級化發展的方向。也有人提出來,是不是要建立一個亞元體系,打破美元獨大的局面?建立歐元、美元、亞元三足鼎立的格局,您覺得這個有可能嗎? 譚雅玲:這是美好的愿望,但是要實現的時間非常長遠,過程非常艱難。歐元走的怎么樣大家已經看的很清楚了,而亞元要成型走上國際舞臺,它的路更長。因為歐元的合作是在經濟、政治、文化都均衡的條件下,而作為所有的亞洲國家,它的水平差異,包括政治、社會、文化是非常大的,所以要走出合作的貨幣,它的困難很多,壓力是很大的。在這個過程中要充滿信心,更重要的要腳踏實地,期望不能太高。 包括G20會議,大家期望值很高,最終的結果只有宣言、共識,沒有具體的對策,和2007年的結果差不多。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大家的基礎發展階段沒有達成相對均衡的條件下討論金融合作問題,它的趨勢非常多,沒有根本性的共同利益和根本性的共同目標,大家各談各的,都是為了各自利益的索取。我認為發達國家是這次金融風暴的受害者和發起者,它需要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幫助它,而發展中國家有沒有這個能力和水平援助它,這都是問號。 所以在這個市場狀態面前,大家的水平參差不齊,要達到共識,達到共同的舉措和行為可能有很大的難度。所以,世界的均衡是要在自己的實力基礎和市場完全均等、合理的前提下來討論合作。所以在輿論上我們作出一種姿態,或者提出更高的目標,是為了使這個世界運行的更有序,使大家能避免更多的動蕩和危機,使整個世界經濟環境和國際金融趨勢相對比較穩定、可控,這樣對所有的參與者都是最好的基礎條件和發展的平臺。 (責任編輯 王瑞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