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都說八路好?
八路軍深得民心的理由有很多:待人和氣、幫老百姓收莊稼、軍紀好,但最關鍵的是給窮人分田地
華野八縱78師69團某連指揮員李慶福,1944年在老家山東泰安入伍,哥哥是當地的民兵隊長。當時他的父母都在世,還有三個姐姐,一家七口只有一畝多地,生活艱難。而土地改革完成之時,他的姐姐已經出嫁,李慶福一家四口分到了兩畝多地,還有數間房屋。因為是軍屬家庭,當地政府還組織村民給李慶福家料理莊稼,全家生活得到了保障。
盡管此后還鄉團三次抄家,刺刀直接對著李慶福的母親,但一家人對解放軍忠貞不渝。
在淮海戰役紀念館,記者看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其中一個滿臉皺紋的老者手捧豐收的糧食,喜極而泣。李慶福說:“很多農民之前都吃不飽,八路軍給他們土地、房子,生活一下子好了,這比給金子銀子都好?!碑敃r,許多農民夜里都要跑到自家田頭,看看寫有自己名字的標牌還在不在。
1948年10月,淮海戰役開戰在即,山東解放區也迎來了土改完成后的一個豐收年。支前模范唐和恩,跟無數的山東農民一樣,收割完自家的糧食,扛起扁擔就沖上前線。在此后的5個月時間里,山東解放區還有16.8萬名青壯年參軍,其中8萬人補入主力部隊。
許多國民黨將領曾經發出哀嘆:“山東盡是老八路!”以此感嘆其作戰頑強,意志堅定。
然而,讓國民黨政府無法預料的是,除了山東、蘇北這些“匪區”,江淮、豫皖蘇、冀魯豫以及整個華東的農民都扛起扁擔支持解放軍。到了1948年秋天,國民黨原先的所謂“模范區”豫西一帶,也成為另一個山東。
《中原日報》1949年1月2日刊載:一位38歲的農村婦女許秀英,傷員從前方轉來時,她就提著茶壺在路旁等候傷員,給傷員喝水。他聽到重傷員呻吟時,總是親熱地去安慰,為傷員洗血衣和臟衣服。
她還動員丈夫到轉運站工作,送14歲的兒子去照顧傷員,動員全村婦女為傷員服務。1946年秋天,解放軍西調,國民黨軍隊對參加過群眾團體的進行報復,她帶著6歲的兒子逃難,但回鄉不久,便參加了婦救會。
當時的報道給出了這位農村婦女如此舉動的解釋:1948年4月回家,分了十幾畝地,自己又動手開了十幾畝荒地,從此才建立起自己的家業。
飲水思源,這是最淺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