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標題
- 國新辦就中國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等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
活動描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于2014年5月16日(星期五)上午10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吹風會,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介紹中國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方面情況,并答記者問。中國網進行實時報道,敬請關注。
文字內容:
- 主持人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歡迎大家出席國務院新聞辦的新聞吹風會。一段時期以來,輿論很關注中國經濟發展情況,今天很高興請來了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先生、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中國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方面的情況,并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下面先請陳院長做介紹。
2014-05-16 09:51:20
- 陳東琪:
新聞媒體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有機會面對面地和大家交談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我們知道,新一屆政府上任以來,面對國內外形勢的復雜多變,保持戰略定力,謀劃發展全局,對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防風險的關系采取了比較有力的措施,尤其是著力提高發展質量,著力改善民生,著力創新,著力改革開放,在形勢復雜變化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去年實現了和前一年持平的增長速度,實現了7.7%,并且很好地完成了去年全年經濟工作的各項指標。
2014-05-16 09:53:27
- 陳東琪:
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雖然還在輕微下行,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是7.4%,比去年的7.7%下降了0.3個百分點,當然比2010年一季度11.9%下降的幅度大,但是依然是運行在平穩增長的區間內,沒有脫軌。更為重要的是,從這一年度的經濟運行狀態變化來看,經濟結構有了明顯改善,制度創新出現了新的起色,特別是大家可能注意到,雖然經濟在下行,但是就業還是保持了增加,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較上年多增了2萬。我注意到一季度的統計數據,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實際增長保持平穩。所以總體來講,這一年多來的宏觀調控取得了初步成效。
2014-05-16 09:55:21
- 陳東琪:
宏觀調控成效的取得,我認為是新一屆政府踐行科學發展觀,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所取得的。這個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總結起來有這樣幾個變化:一是提出了經濟運行的合理區間,并且在這個合理區間進行政策措施的操作。當經濟運行接近區間的下限時,政策的著力點主要是穩增長;當經濟運行接近區間上限時,調控主要著力點是防通脹;當經濟運行在一個中值水平狀態下,加大改革調結構的力度。所以,按照一個合理區間來調控宏觀經濟,重大的好處就是能夠保持經濟增長的平穩性和制度創新、結構調整的同步推進。
2014-05-16 09:57:11
- 陳東琪:
二是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促發展,來推動提質增效。這一年多來,新一屆政府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企業參與薄弱環節和重要領域投資、減稅、金融和自貿區建設等方面,都采取了很多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的采取,既有利于改革本身推動的制度創新,釋放市場能量,搞活市場,提高企業自身發展的積極性,同時又能夠使這種改革和穩增長結合起來。因為市場的能量釋放出來了,創新的積極性高了,愿意投資了。雖然搞的是改革,但實際上也會帶來增長。
2014-05-16 09:58:55
- 陳東琪:
三是實行供求結合的調節方式。前三十多年,經濟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在需求側進行調控,特別是在經濟下行的時候。新一屆政府在總結發揚以往宏觀調控在需求側調控經驗的基礎上,更為大膽,更為精準地在供給側做一些文章。比如說,簡政放權,把原來政府掌握的權力放給市場、放給企業,讓市場活起來,讓企業愿意去生產。政府這只手縮短了,市場這只手、企業這只手延長了,所以這種宏觀調控也是把微觀活力結合起來。比如說在減稅方面,比如說在金融改革方面,總體考慮是努力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有利于企業發展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有效供給。這種供求兩側相結合的調控方式,我認為符合中國經濟三十年高速增長、三十多年的內外需特別是入世以來的外需快速擴張之后,進入到以國內供求關系為主要調節內容的發展階段的正確選擇。
2014-05-16 10:03:47
- 陳東琪:
四是政府在發揮作用的時候,注意重點,注意選擇性,對薄弱環節,對一些重要領域,比如說中西部的鐵路投資、棚戶區改造、民生工程、農村基礎設施等硬的、軟的兩個方面,單個企業的積極性和能力不夠由政府來做,這也是以往宏觀調控里面的內容,但是這次更具對象的精準性,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我覺得也是一個創新。在內容上,在著力的重點選擇上面創新。
2014-05-16 10:07:41
- 陳東琪:
五是強調宏觀調控保持底線思維。做任何措施安排、采取任何動作,要做最好、最壞的打算,但是要爭取最好的結果,特別是在防范風險上,比如說地方債務風險的防控上、網絡金融、引資銀行,甚至在一些公共投資領域當中風險的防控,這注意到了短期的平穩增長和長期均衡發展相結合。風險看起來是短期釋放,實際上現在的大趨勢,短期增長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沒有長遠的防風險考慮,可能會積累風險,所以新一屆政府在這方面有新思維。
2014-05-16 10:08:55
- 陳東琪:
六是社會政策托底,主要是?;?。在適應經濟發展水平、適應發展階段、覆蓋城鄉全局的社保體系建設完善上,這一年度做了多事情。另外,在促進就業方面采取了比較有效的措施。所以可能企業感覺到問題,但是勞動者、就業者不像2008年、不像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感覺那么明顯,這主要得益于政府在社會政策托底方面,主動出臺了必要的措施,掌握了這個主動權。所以我理解這一年多,特別是今年以來,宏觀調控方式的創新方面,有很多可以陳述的,我先跟大家講這么多,下面宋所長和我愿意回答大家的提問。謝謝。
2014-05-16 10:10:42
- 主持人 胡凱紅:
下面開始提問,提問之前通報一下你所在的新聞機構。
2014-05-16 10:12:06
-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
陳院長,四月份我國CPI重回“1”時代,也是創下了18個月以來的新低,原因是什么?另外也有人擔憂,我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通貨緊縮的時代,不知道您怎么看?
2014-05-16 10:12:22
- 陳東琪:
物價總水平上漲的CPI指標這幾年變化幅度很大,最近幾個季度是在下行,特別是4月份掉到2以下,年初定的指標是3左右。原因我想有這么幾個:
第一,經濟總量增長緩慢減速還在延續。前面我已經講了,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長比去年7.7%還在減速,總需求的成長和經濟增長是協調的,所以經濟還在下行,物價會在一定時間以后也會下行。
第二,農產品原材料價格、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雖然原材料價格國際市場上和這一輪價格周期相比穩定,我看紐約的價格原油是100美元左右,但是對依賴度比較高的經濟體來講還是有影響的。
第三,生產資料市場、投資品市場現在還是買方市場,表現在工業品出廠價格,大家知道,通常用的是PPI,還是負的,雖然4月份是-1.8,但是我注意到,最近幾個季度都是-2、-3,它會傳遞,生產資料投資品的價格下降意味著企業的購買力受到影響,意味著它的利潤形成、收入形成,回過頭來又影響到消費者購買。
第四,貨幣供應量,這一年多來我們采取的是盤活存量、控制增量,貨幣總體穩定情況下,物價的控制會強一些。當然還有市場上的預期,另外還有產能,特別是原材料方面存在較大產能,對市場具有一定影響。
所以總體來看,這次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從CPI來看,按照經典經濟學的定義,通貨膨脹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上漲,反過來說,通縮也是物價總水平的持續下降,也沒有明確定義是負增長,但是通常負的狀態下是比較典型的通縮,當然我們還是要防范通縮風險。要注意,如果CPI按照一個下行慣性延續下去的話,也可能通縮的風險會逐漸顯露出來。但是從我所掌握資料變化的近期情況看,這個現象還不會馬上出現。
2014-05-16 10:13:04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最近一段時間出臺了很多政策,像財政這邊出了一些所謂的稅收優惠政策,然后相應的其他部門也出了一些政策。社會上對這些政策有個評價,說這是所謂的“微刺激”、“暗刺激”。我發現官方對這兩個詞都比較避諱,我想問一下您對此怎么看?現在的政策到底是不是“微刺激”或者“暗刺激”?
2014-05-16 10:19:42
- 陳東琪:
“暗刺激”這個詞有吸引力,但是我認為好像是不存在的。實際上我們的政策措施都是公開透明的,通過媒體發布的,我認為“暗刺激”這個詞不那么凸顯,因為它不是全面擴張,但是如果從沒有透明化的角度理解的話,我認為不存在“暗刺激”?!拔⒋碳ぁ边@個詞,我認為還是比較能夠反映預調、微調、適時適度調節的特點。剛才我已經講過,這一屆政府在宏觀調控方面總體上保持財政政策積極、貨幣政策穩定這個基本趨向沒有變,但是這幾年這個政策的實施,這一年來這個政策的推動,并不意味著穩定就是不作為,積極就是擴張,并不是這樣的。比如穩定的貨幣政策,今年3月份以前,M2是下行的,3月份是12.1的增長,廣義貨幣的增長,那么它是一個向下調整。3月份是13.2,上來一點了,那說明我們在金融政策、貨幣政策操作上保持了彈性,這是一個“微刺激”。我們在減稅,在對中小企業鼓勵創新的政策安排上,也是采取了微調,在宏觀風險方面的做法也是采取預調,在公共設施的項目安排上等方面,我認為都是采取一個微調的方式。它不是很大的動作,不是全面擴張,不是全面刺激,這跟2008年4季度、2009年的政策相比,是有明顯變化的,符合現在經濟緩慢減速這樣一個形勢的需要。而且現在國際形勢,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的復蘇,采取預調、微調,適時適度的這種“微”一點的措施操作,符合現在形勢的發展,我認為效果也是比較好的。所以,它在防范風險方面,因為下行如果動作太大,雖然一下子上去了,可能為以后留下后遺癥了。另外動作大的話,經濟一下子上來,調結構、搞改革就沒有積極性了。用這種預調、微調的辦法,反而能留出調結構的空間,留出更多出臺改革開放措施的空間,也給企業、給地方政府、給市場主體以主動創新的壓力和動力。所以我認為這個微刺激代表預調、微調的概念和提法,符合現在的發展需要。
2014-05-16 10:20:43
- 中央電視臺記者: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搞改革或者防風險不利于短期的穩增長,甚至會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比如說產能過剩的化解。我們想問一下陳院長,您對這種觀點或者這種提法如何判斷?
2014-05-16 10:24:20
- 陳東琪:
從理論和現實兩個角度來看,如果改革開放措施真的符合長遠的制度創新、長期持續增長的需要,這種措施與穩增長應該不是矛盾的。雖然短期上面不能馬上產生效果,因為改革措施出臺有個時間差,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要求改革措施很快對穩增長產生貢獻,至少是不完全的。有一些措施,比如政府簡政放權,我把權力直接放給市場、放給企業,可能對短期的穩增長和長期的持續增長都會產生效果。所以這就要求我們的改革確實要有全局性的長遠謀劃和操作上的技巧、方式上的選擇、改革力度進程節奏的把握。我們30多年的改革,如果這個改革的政策措施操作得好,謀劃具有長遠性,效果還是非常理想的。其實我們這30多年的高速增長,10%左右的GDP的人均增長,很大情況下是我們在幾輪改革逐漸釋放出來的效應。所以這一輪的改革,有一些措施會對當年、當季、上半年、下半年的經濟穩增長采取措施,有一些可能要等到幾年以后。我們現在正在研究,改革措施哪些先出臺,先后順序怎么安排,有一些短期措施,比如放權的措施,放給企業去,這個可以多做一些,當然要看它對長遠是不是會制造障礙,產生后遺癥。這個角度來講,改革與穩增長不矛盾,就看我們怎么樣處理好這個關系,掌握好這門技術。
2014-05-16 10:25:00
- 陳東琪:
至于防風險和穩增長的關系,也有個平衡關系,比如經濟下行,2009年一季度經濟增長6.1,當時我們想扭轉下滑趨勢,全面大規模擴張,增長下去了,四個季度翻一番,6.1到11.9,但是后遺癥來了,風險來了。當時沒有風險,放出的措施馬上對增長產生貢獻,大家都搞投資,都搞項目,大家都跑原材料,歌舞升平。但是當時沒有風險不等于永遠沒有風險,現在積累的風險就出來了。
2014-05-16 10:27:26
- 陳東琪:
現在仍然是這樣的,短期穩增長和長期防風險相結合。這一屆政府還是有意識地、積極地考慮到這個問題。比如說,像現在的地方債務率,宋所長掌握了這方面的充分材料,國外有什么樣的指標,我個人認為,地方債務總體指標還是在可控的范圍里面,雖然這幾年在增長,而且最近幾年的增長是前面累積的增長。這個時候,沒有等到地方政府債務危機爆發或者爆發以前政府就采取措施,這樣就防范了這個風險,雖然有的措施可能抑制了部分經濟增長,但是這個必須要做。比如說對引資銀行,對網上金融的發展,采取制度改革和規則上面更加嚴格等等。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搞改革、控風險就會犧牲短期增長。當然,大家知道,長期是會有效了,所以要有正確理解。但是更重要的是具體主管部門、宏觀調控部門在操作這些措施時,一定要強調科學性,強調準確地把握未來,強調對現實的精確理解,這樣采取的措施才是符合現實需要、符合未來趨勢的,這樣才可以把防風險、促改革和穩增長結合起來。
2014-05-16 10:29:11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記者:
4月份的用電量剛剛出來,同比增長4.6%,這個數據比去年同期下滑2.2%,比一季度又下滑了0.8個百分點,這個原因是什么?作為經濟的晴雨表,用電量的下滑是否意味著我們經濟下行的壓力再繼續加大,對全年的經濟運行您怎么判斷?
2014-05-16 10:32:00
- 陳東琪:
謝謝你提供這個指標。衡量經濟運行趨勢的指標有很多,用電指標、供電指標,從供電角度,企業的用電量、消費者角度的用電量和電力公司的發電指標是很重要的。除了用電指標還有港口吞吐量指標,除了港口吞吐量指標還有企業PM2指標,這也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還有貨幣指標,還有狹義、廣義貨幣供應量。除了這些指標以外,還有收入指標、就業指標。用電指標在下降,我們也注意到了。比如說港口指標這個月在增加,而且最近幾個月在變強,前十大港口吞吐量4月份比3月份出現向上的趨勢,上個月是6.5%,4月份是7%。先行指標兩個:一個是制造業的,一個是服務業的,服務業的按照匯豐的統計,是54,接近55;制造業采購指數這個月比上個月加速了0.1,50.3-50.4;貨幣指標M1、M2,4月份都在加速,M2是3月份12.1,4月份13.2。M1一月份是最低的,1點幾,現在又回了幾個百分點。這些綜合一些的多樣化的指標來判斷,我感覺經濟還有下行慣性,壓力還沒有完全消除,可能還會有一段時間的下降趨勢。但是從先行指標開始出現觸底的信號看,基于現在的經濟可能會有兩種判斷:一種是下降幅度變小,一季度7.4,可能二季度還下降一點點,變為7.3,還是怎么樣?幅度變小了,可能產出指標、就業指標、增加值指標,反映到GDP總量指標上可能會正好,但是它有個時間差,從先行指標到產出指標到就業指標到GDP的總量指標有一個時間差,所以有可能先行指標2月份觸底了,產出GDP這個指標可能會在3月份或者下半年走穩。雖然很難判斷一定轉折,轉為回升。所以我的基本判斷是,二季度這些主要的信號指標來看,我是三句話:第一句話,下行還有一定的壓力,還有一定的慣性;第二句話,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第三句話,在一定時間后,經濟可能會比悲觀的預期要好一些。因此中央講的7.5的目標,按照我這樣一個分析的話,有可能差不多基本實現。
2014-05-16 10:32:31
- 陳東琪:
至于剛才講的電力指標的下降,我的同行最近都跟我打電話說電力指標,而且有的學者用兩三個指標,電力指標、運輸指標,甚至是下降很快,同比也好、環比也好,都在下降,減的幅度很大。原因在哪里呢?第一,確實,總的景氣度沒有恢復。先行指標好了并不等于總的景氣度完全恢復,要有時間的。電力是總的景氣度綜合反映的表現,我生產幅度好、銷售幅度好就會用電,如果不用電意味著生產消費還沒有達到常規的狀態;第二,結構在變化。我認為現在貨運量的增長、用電的增長同步都還不太好,主要是中國的經濟發展結構在漸漸變化,當然也不是很明顯。變化之一是產業結構,服務業增長,貢獻增加,工業里面的原材料工業、采掘工業、原材料的低加工工業貢獻在降低,尤其是重化工業。我們看到,一季度各省市的經濟增長排名當中最末的三個省,4.1、4.2,五點幾,這幾個省資源依賴度非常高,發展模式特征非常明顯,它們在下降了。意味著兩個問題,一個是需要他們的需求減少了,一個是它產能確實很大,現在要壓,要淘汰。而這種原材料消耗性的產業和消費減少的話,能源的消耗彈性就會下降。另外,運輸在減少,我服務增長多了,不是靠粗加工,不需要運那么多東西過來,貨運量增長速度會減緩。當然也有個基數問題,如果去年非常低,也會表現增長,所以這里不能從總量增長看到它的問題。
2014-05-16 10:36:26
- 陳東琪:
當然是個問題,但是也要看到它的結構確實有改進,也可能意味著我們的能源消費彈性,增長一個百分點的能源,對應的GDP可能會減少,或者一個GDP所需要的一個百分點的百分數會降低,這是好現象。所以你剛才講的4.6,要一分為二看,這樣可能會理解總量發展模式的短期的景氣變化狀況,也要看到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空間結構都在發生變化。所以,我認為還是要比較深入地看這個指標。
當然,隨著經濟的復蘇,因為結構調整也好,無論消費結構、產業結構、供求結構,都是一點一點的,漸進的,如果那邊力量大了,經濟開始觸底回升了,預期好了,用電的第一線,特別是消費用電、服務用電可能會上來,所以這兩種力量對比的時候,如果這種力量是平的,那種力量大,可能會往那種力量走,所以用電指標一時間以后可能會恢復到正常的增長軌道上去。
2014-05-16 10:40:53
- 宋立:
也有季節性因素的原因,夏季的用電高峰還沒到來,冬季的用電高峰已經過去。
2014-05-16 10:41:31
- 新華社記者:
請問陳院長和宋所長一個問題。第一,我們這幾年觀察宏觀經濟,我特別欣賞剛才陳院長對一年多來宏觀調控和經濟形勢的判斷,在我看來,咱們東部地區180多萬平方公里受到霧霾的影響,當前困擾大家的,一個是環境質量要改善,還有是民生這一塊,還有較高的生活成本的壓力。目前經濟增長速度在緩慢下行,恰恰政府又在交通、民生方面加大投入,是為了解決困擾發達地區兩大問題,而且環保的投入在服務業的發展這一塊,因為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來一個好的機遇。我個人認為,現在的經濟形勢,不像外面認為的那樣,要變壞,要怎么怎么樣,特別是房地產,如果價格穩住了,甚至適度下跌,是老百姓愿意看到的。您是否認同這個觀點?第二個問題,請宋所長解釋一下,以前金融部門曾經測算過,房地產價格下行30%,銀行能夠承受得住這種風險。您是否認同這個觀點?
2014-05-16 10:42:44
- 陳東琪:
謝謝你的問題。剛才你談了一些觀點,我基本都贊同,也是一致的??傮w來講,其實剛才我在回答那位女士提的電力指標問題時,我已經講了對當前形勢和下一步走勢的看法?,F在國際國內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經濟風險很大,較為厲害的講法,認為要崩潰、衰退。但是也有人認為中國好厲害,今年就要超過美國,非常樂觀。這兩種觀點都非常鮮明,好像也非常極端。你不能說他一點道理也沒有,講要衰退,有風險,肯定是有風險,我們也要看到這種風險,而且有些風險還在積累,短期的像地方債務、引資銀行、金融領域的、環境的風險是很大的,老百姓是非常關心的。PM2.5那么高,這個風險是很現實的,不能說這種判斷一點依據都沒有,但是它放大了。中國經濟增長那么快,按照這個慣性去算,再說PPP,購買力平價一上來,我們的漢堡和美國的漢堡價格怎么樣,按照這個老思維判斷,按照這種慣性的理論邏輯去判斷,你也不能說沒有道理。所以我們要跳出他們的邏輯去分析,要根據中國的現實。
2014-05-16 10:44:11
- 陳東琪:
我認為中國的現實是:依然有增長,而且還是較快的增長。有的指標比較具體,叫中速增長,也有的有具體的數量指標——7%左右的增長,但是有一個時間長度。我的基本看法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戰略機遇期還沒有消失,增長的動力和因素已經釋放了大量的,但是還有一些潛在的因素要釋放,比如城鎮化深化、工業化深化,特別是中西部。比如說消費水平的提升帶來城鄉居民創造的內需的擴大,比如說13億多人口跳躍式的進行信息消費、服務消費、旅游消費,比如說生產領域的制造業的這張皮已經有了,服務業這個毛還在發展。制造業體系形成了,規模擴大了,制造業能力在全世界占了一席之地,自然就擴大了服務業發展的需求。這幾年工業特別是原來傳統工業增長的減速,實際上跟這個有關??墒?,這部分新型的工業、現代的服務業、生產消費服務業的未來形態的增加,加上中國人均GDP、人均收入,政府提出了倍增計劃,而且我個人也認為,原來是GDP總量增長快,今后可能是人均GDP增長快于經濟總量的增長。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還會保持一個在改革開放創新推動下的持續增長。所以這個東西不要脫離現實,自己沒有主見或者那么脆弱的心態來理解人家的觀點,他的邏輯是對的,但是他邏輯依賴的現實和資料要更新,要更為符合中國的現實。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認為中國講當前增長和長期的時候,都要心中有數,自己把握好自己。新一屆政府在這方面,我個人認為,全局意識、高度意識、長遠意識、持續增長的意識、質量意識、戰略謀劃的意識是非??杉训?,考慮到中國經濟經過30年高速增長之后的新階段的現實發展帶來的新需要、新市場。從這個角度來講,你剛才分析,從結論和觀點來講,應當說我們是一致的,這也是我們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總體趨勢變化的最重要的要點。
2014-05-16 10:46:31
- 宋立:
剛才說的金融系統的測試,在價格下跌的情況下承受的問題。我是認同這種觀點的。舉一個例子,2008年、2009年,房價下降了多少,那次危機之后調整了多少,過來了。你想一下,那次之后房貸制度變得這么嚴格、這么健全了,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現在的風險管理比那個時候要好多了。雖然我也注意到,外界有些媒體表示質疑,認為樂觀,但是我認為是實事求是的。
第二,稍微延伸一點,關于房地產的風險,有人認為現在趨勢性的下行到了,就意味著有問題。而我認為,現在是階段性的均衡狀態,這個很重要。大家注意,它是價格一漲就沒有人買了,但是價格稍微一降,馬上就有人買了,這是階段性的。這種階段性均衡意味著什么?意味著這段時間價格可能會上下波動一下,但是還沒有到趨勢性下降的時候,因為我們的城市化進程遠遠沒有完成,剛需還是放在那兒的。日本房價趨勢性下降的時候城市化率已經60%、70%了。雖然去年我們公布城市化率53.73%,但是大家知道,那個城市化率實際上是勞動力的城市化率,統計的是常住人口,而我們真正的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率,現在大致在40%左右。我們的戶籍人口城市化,加上舉家轉移的這些人的城市化,因為勞動力住在工廠,在工廠干活,不需要買房子,只有原來住在城市的人和這些年舉家轉移到城市的人,從生活方式上城市化了,他才和房子發生關系,而這個指標我們只有38%-39%的樣子。你想,我們要達到50%,達到60%,還需要多長的時間,他對房子的需求是擺在那兒的。所以,房價會有一個階段性的調整,但不會出現大的趨勢性的長期的下降,就不會有外界所說的風險的存在。當然,這跟我們對于經濟的前景相聯系。確實,4月份數據出來以后,外界有些解讀偏悲觀,為什么呢?他首先看消費,從12.2下降到11.9了,消費下來了,投資也下來了,出口也不是很樂觀,三大需求都不樂觀。但是要看實際增長,3月份消費是12.2對應的是2.4的CPI,4月份11.9對應的是1.8的CPI,扣除CPI因素之后增長了0.1個百分點。所以總的來說,消費是個緩慢上升的態勢,而不是像直接數據表示的是下行態勢。
2014-05-16 10:50:09
- 宋立:
外需實際上是回升趨穩的,你看看它的先行指標,海關總署公布了先行指標,環比連續兩個月增加的。還有投資,雖然說投資本身是下行的,但是投資指標的結構在優化。第一,投資里面如果看新建、改建和擴建,新建是在增加的,說明經濟里面新增長建立起來了,改建和擴建略有下降,說明我們對傳統的東西并沒有擴大產能。還有,投資結構方面,從基建、設備這幾項來看,設備更新的投資是上升了,這就意味著我們需求和供給的政策在起作用,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設備在更新,環境污染防治方面節能減排的設備在更新,這都是投資里面的新的力量。當然我們也看到,從投資者幾大塊,制造業三分之一,房地產四分之一,基礎設施五分之一,制造業是持平的,沒有再往下走了。這三分之一是持平的,基礎設施這五分之一是上升的,只有房地產這四分之一是下降的。所以如果打開它的結構看的話,雖然說總體上投資往下走,但是里面的結構是向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最近的形勢沒有數據表面來得那么悲觀,也沒有外媒解讀的那么悲觀??傮w上說,向好的大的格局沒有變化,現在應該是趨穩趨升的時期。
2014-05-16 10:54:47
- 中國日報記者:
今年歐洲和美國的經濟都出現了明顯復蘇,但相比歐美,中國的經濟卻沒有明顯的好轉。請問你怎么看這個現象?你怎么評價今年外需的形勢?
2014-05-16 11:00:00
- 陳東琪:
我們的外部環境,歐美這些發達國家的經濟,這兩年出現一些新的變化。去年上半年歐元區歐盟經濟還是比較差的,甚至有的還是負增長,下半年觸底回升,今年出現了同步向上。發達國家歐美日三大經濟體是同步向上的。美國經濟這幾年都是3%以上的增長,它的制造業、服務業,它的外貿,都是明顯增長。但是發達國家現在有個現象,就是它的進口彈性在下降。美國經濟名義增長3以上,但是它的進口從三年以前的兩位數到今年一季度的負增長。發達國家這樣一個變化,特別是美國,主要原因是什么?我想有幾個:一是美國、歐洲這些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原來它的大型工業企業國際公司全球布局產業鏈,現在有些環節回去了,像蘋果,這樣產生什么效果呢?一個是對中國出口的擠出效應,一個是對消費者,因為它的工業增加、生產活動增加、就業增加、收入增加、消費能力提升來自于美國產品,他不要進口了,有一部分,這是從美國自身講的。二是美國現在的整個景氣度、消費預期比較好,它的資產負債表上的增長,比如說它的房地產,它的證券,包括債券和股票,價格的上升,使他的家庭資產增長效應明顯。而歐美發達國家的消費者,特別是新生代的消費者,雖然現金收入沒有增加,工資收入也沒有增加多少,他就是刷卡,他覺得有還款的能力,我的房價上漲了、證券股票上去了,所以他有這個消費意愿和行為。
2014-05-16 11:00:37
- 陳東琪:
但是為什么它好了,中國沒好?以前是歐美好,中國更好;歐美平,中國也向上;歐美差,中國差得少一些?,F在是歐美上升,中國還在緩慢下行。除了剛才講的歐美發達國家進口彈性的系數下降以外,自身的原因有幾個:第一,我們的發展模式弊病在顯示,特別是原來低價、數量化的出口模式,前30多年,特別是本世紀這15年當中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因為我們整個發展模式,數量型增長模式。但是,現在的國際競爭在加劇,需求側消費者結構在調整,供給側企業成本在變化,現在企業綜合成本競爭力在下降。當然,絕對來看還是在提升,但是相對看越南、東南亞,甚至拉美地區的勞動力的比較優勢,我們還存在一部分,但是在逐步減少。然后即使是高端勞動力的成本,相對于美國,因為我們這幾年工資增長很快,加上這幾年房地產的上升帶來企業的固定費用增加,融資成本相對比較高,前幾年快速發展,大量借貸,現在在還錢,使它的成本形成能力受到影響。以前是一身輕,勞工成本低、匯率成本也低,2005年7月到現在,9年多的匯率改革,實質上是人民幣升值,雖然今年一季度以來有一些貶值,但總體上,我們如果把現在的匯價和2005年7月份的匯價比較,30%多。雖然這幾年企業出口成本還沒有明顯提高,但是累計提高的邊際效應就產生了,所以企業突然發現我出口困難了,要賣的產品現在賣不出去了,原來的產品在國內消費還沒有足夠可以承接的消費能力,就產生了出口減速。所以今年一季度的出口數字比較不好看,雖然4月份有一點改善,也不是很明顯,是微弱的,還存在不穩定性。所以我個人認為,歐美和中國經濟的這樣一個不同步變化現象,這種短期的交叉現象,弄得不好可能變成一個中長期的,意味著兩個問題:一個是結構性問題,一個是周期性問題。結構性問題就意味著我們的發展模式,特別是數量型的出口模式要調整,意味著我們的產業發展模式要調整,原來的低中端,慢慢要向中高端邁進,因為全球的消費者構成總的消費當中的比例在提高,所以我們的產業發展格局要適應這種全球消費格局的變化。我們要解決體制性問題、結構性問題,當然也有周期性問題,那就是政府政策措施怎么樣幫助出口企業在提高出口競爭力上有所作為,采取穩外需、穩出口的政策措施。因此,我個人的想法就是,對目前這樣一個內外變化格局的調整,要有個全方位的、長遠的和短期穩增長相結合的一攬子的政策考慮,這要我們在年度政策和下一個五年規劃考慮中長期的時候要考慮這些問題。
2014-05-16 11:03:21
- 陳東琪:
至于短期的穩增長,今年能不能實現預期目標7.5%的出口增長,從目前各個方面的信號變化來講還是有可能的。我看到采購指數PMI當中新訂單指數在增加,出口訂單指數也在下降,但是在收斂,進和出的力度目前來講,進的力度大一點,進口指數上升好一點。出口的指數上升慢一些,就意味著我們在下一步穩增長政策措施上還可以適時適度做一些調整。從這些方面判斷,當然前提是歐美發達國家經濟能不能持續復蘇,目前國際貨幣資金組織MIF、世界銀行,包括美歐一些著名的研究機構,對未來的經濟增長前景還是做了一個上調。我們的基本判斷認為,從歐美經濟發展周期性的歷史來看,一旦舊趨勢、這種下降調整趨勢調得比較充分了——何況美國次貸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時間比較長了,對2006年、2007年去泡沫化也比較充分了,金融的去杠桿化,房地產的去泡沫化也比較充分了,就進入到一個新的周期趨勢,一旦形成的話,不會很快結束的。歐美發達國家的市場周期是比較明顯的,因為它沒有大的結構性問題,主要是周期性問題,只要你的下行時間調充分了,幅度調充分了,現在美國科技產業革命領域的新內容已經出來了,智能化生產等等。新的趨勢一旦形成,你看歐元區去年下半年觸底,今年在一兩個季度不可能馬上就回去了,只要一種方向結束,向另一種方向,這種方向是延續的,所以我們對外部環境的判斷,未來一兩年,不說得太遠,總體上來講,應該還是有利于我們的出口的穩增長和出口模式調整、尋找新市場空間的這樣一個需要,我認為還是能夠做到的,關鍵是內部。我認為是如何幫助企業從制度創新、從結構、從降低成本方面,幫助企業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提高它實現創新、提高產品質量的能力,這就看我們在供給側、需求側采取的措施。針對外企,特別是服務出口型企業、高端制造型企業、科技含量高的企業,有人力資本推動發展的企業,創新能力持續的企業,給予更多的支持。這樣的話,短期的穩出口,短期的穩對外貿易的增長,可以和長期出口發展模式和長期的外需國際市場空間的利用結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剛才對中國經濟未來一段時間的較為樂觀的預期目標,才不會出現對經濟的一個悲觀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位先生看到了全球經濟當中中國和發達國家變化不同步的新現象,我根據這個問題發揮了一下,做了這樣一個解釋,供您參考。謝謝。
2014-05-16 11:09:17
- 主持人 胡凱紅:
今天的吹風會到此結束,謝謝陳院長,謝謝宋所長,謝謝各位。
2014-05-16 11:13:50
圖片內容: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于2014年5月16日舉行吹風會,請專家介紹中國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情況。
- 上午10點,會議正式開始。
-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胡凱紅主持會議。
-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介紹有關情況。
-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
- 中央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回答記者提問。
-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 吹風會現場。
- 新華社記者提問。
-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
視頻地址:
- http://mp4.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4/5/16/20145161400213325123_361.mp4
相關新聞:
- 發改委回應政府對GDP增長能夠容忍底線
- 發改委主任:去年宏觀調控創新體現在四個方面
- 徐紹史: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 改革的戰書已經下達[組圖]
- 國務院:未來增長面臨下行壓力
- 增強宏觀調控能力 加快經濟轉型升級
圖片大圖: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定于2014年5月16日舉行吹風會,請專家介紹中國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等方面情況。
中國網 董寧
-
上午10點,會議正式開始。
中國網 董寧
-
國新辦新聞局副局長胡凱紅主持會議。
中國網 董寧
-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介紹有關情況。
中國網 董寧
-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
中國網 董寧
-
中央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
-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
-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回答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
-
中央電視臺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
-
吹風會現場。
中國網 董寧
-
新華社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
-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
中國網 董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