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號”水下考古模擬效果圖廣州瀚華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供圖
雖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尚未完全竣工,但其獨特的外形已能讓記者窺見端倪。參與博物館籌建工作的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勁博士告訴記者:“該館總投資1.5億元,整體建設用地12.9萬平方米。其創意緊扣海的主題,由5個不規則的大小橢圓體連環相扣組成,整體外形猶如古船的龍骨,既似起伏的海浪,又如展翅的海鷗?!?/p>
由于博物館在海邊施工,空氣含鹽量高,腐蝕性強,一般的混凝土難以抵御海風的侵蝕,而且陽江每年都有臺風的侵襲,因此,博物館主體工程采用施工難度較高耐久性混凝土結構,這在國內外都算是一種新的嘗試。博物館籌建辦為此組織了多次專項論證,經過兩個多月的研究,終于攻克了這一技術難關。據施工總監理王忠介紹,現在的博物館可抵御廣東沿海任何一次強烈的臺風和海嘯。
博物館的外部結構全部用清水混凝土澆制而成,除了進行局部修飾外,不會進行任何裝修:既不貼瓷磚,也不噴涂顏料?!皣鴥韧夂芏辔幕ㄖ疾捎眠@種表現形式,旨在突出雅樸、大氣的風格?!辈軇耪f,這樣的建筑方式不是“偷工減料”,反而比普通的建筑施工要求更高。
在博物館5個艙體中,位于中央,面積最大的3號館,將是“南海Ⅰ號”永久的新家。這個模擬海底環境的60×40×12米的巨大的人工水域,將在未來注入海水形成一個封閉的海水循環系統,于是人們給它起了個夢幻般的名字——“水晶宮”。
而今,“南海I號”已在沉箱中安穩入宮。為了保證“南海I號”及船上的文物不因環境改變而發生干裂等變化,工作人員定時給沉箱澆灌海水。目前,“水晶宮”南面通向碼頭的地方已經用混凝土灌注封閉,從而形成一個四周密封的艙體,然后經過防水處理后即可開始灌水。為此,“水晶宮”預先埋好了管線。海水將從附近的海域抽取,經過過濾和處理,循環運轉。據悉,“水晶宮”將注入12米高的海水,蓄水近3萬立方米。其水質、溫度等都將營造成與“南海Ⅰ號”出水前所在的海底相似的水環境。為了降低“水晶宮”中微生物的存活量,會往海水里輸入氮氣,減少水中的溶氧量,從而保護“南海I號”的木質船體和文物。